谢伟锋:主动失联不等于“说走就走”的人生快意

09.09.2014  11:36

    武汉大学大四学生罗序忠失联18天,QQ空间却莫名更新,家长和同学急得四处寻找。8月31日,晨报独家报道“罗序忠失联”的消息后,引起全国媒体及网友关注,大家纷纷加入到寻人队伍中。(9月8日 《武汉晨报》)

    最近全国发生多起人员失联事件,加上现在正是新生开学之际,多密度井喷的失联事情被媒体公布后,往往会产生社会关注的辐辏效应。好在这几天跟踪报道的失联事件当事人都被一一找到:失踪的会泽女孩缪婷在上海被找到、保定失联女大学生刘某在滨州找到、同里失联女孩在上海公寓内被找到,还有武汉失联男大学生罗序忠在三亚被找到。

    这些年轻人被找到之时,大都带有“发生什么事了”的茫然无措感。这其中有些是私奔的,有些逃避学业压力的,有些则是说不清原因。翻看下他们的身份证,基本上都已经过了18岁。作为成人世界的一份子来说,这种行为的确太过幼稚,且不负责任;但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责任这两个字,在主观概念的存在性还有待商榷。而他们对于自己的主动性失联,恐怕带有点“说走就走”的人生快意。

    要用文艺荷尔蒙的角度来说,青春期的离家出走真的很难用理性的字眼来厘清。一部《摩托日记》,让年轻的电影拥趸们迷恋上了“在路上”的青春年少;19岁的乔布斯跑去印度顿悟人生,也被认为是有滋有味的传奇故事。就是这些朦胧的青春萌动,让一些被工作或者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年轻人,直接绕过任何世俗的环节,孤身一人就直奔心中的解脱地:要么是天涯海角的海南岛,要么是朝圣的川藏线……总之,这期间别再有熟悉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对他们来说就是晴天。

    把压力视而不见的方法用很多,但硬要用绝缘的办法隔离于自己的亲朋好友圈之外,则可被视为一种逃避心理。试想,在通讯手段、社交软件和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要做成“失联”的案子,得有多大“横下来”的心。但是这种跳过眼前的障碍,直接到达自己臆想中的“桃花源”,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把自己的家人推倒崩溃的断崖之上。

    另外,主动失联者不信任熟人的心理现象严重。他们更渴望在未知的旅途中,或邂逅到真爱,或寻觅到人生的良方。其实这种想法,依然不脱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舍本逐末心理严重。在身边积累多年的人脉资源,理应成为解决自己瓶颈的最大帮助,关键时刻却被视而不见,这无疑是最大的人生浪费。

    用规划人生、完善自己这样的“鸡汤”说教,未必能达到实效。那些逃遁人生的主动失联者,大都睥睨人世间的一切庸俗。或许年迈父母那操碎了心的满面愁容,才能让这些天马行空的年轻人明白,有种失联并非是种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