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于“信”,勿论“达”“雅”

04.01.2016  12:18

  浙江文艺出版社12月28日表示,由于该社出版的冯唐译本《飞鸟集》出版后引起极大争议,决定从即日起下架该书,评估审议后再做后续决定。冯唐对此表示:“历史和文学史会对此做一个判断。”(12月29日《长江日报》)

  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出版以后,用“差评如潮”来形容读者和网友的反应并不为过,即便也有少数支持的声音,但很快就被质疑与诟病所淹没。面对外界对自己翻译作品的这种巨大争议,冯唐并没有做过多的回应,只表示“历史和文学史会对此做一个判断”,以此表达自己的淡然心态。问题在于,作为一个当代作家,他翻译的作品,主要还是给当代人看的,而不是给历史和文学史看的,所以这个问题,还是现在讨论清楚比较好。

  人人都知道翻译讲究“信、达、雅”,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是基本,“”是最高境界,而从网络上流传的冯唐翻译的泰戈尔诗歌作品来看,连基本的“”都无法达到,自然更谈不上“”和“”,再加上译作中随处可见的“黄腔黄调”,最终引发了现在的争议局面。

  表面上看,冯唐版本的《飞鸟集》中有着太多“少儿不宜”的词语、描写,才引发了外界如此巨大的争议,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原著中没有“少儿不宜”的内容,你翻译过来以后就有了,这实际上还是译者的翻译偏离、曲解了原著的结果。换言之,冯唐最大的失误,就在于自己的翻译相较于原著失“”于人了。如果他的译作忠实于原著,那么即便缺乏一点文采,也不会引发现在这样的争议,乃至背上一个“亵渎泰戈尔”的罪名。

  对于冯唐版本的《飞鸟集》,国内读者最喜欢拿它和郑振铎版本的《飞鸟集》做对比。郑振铎生前既是诗人,也是翻译家,尽管他翻译的《飞鸟集》在现在的网友看来语言上有些过于啰嗦,但至少做到了“”,而冯唐的版本却连“”都没有做到,所以网友一致认为冯唐版本比不上郑振铎版本。

  在经典面前,作为国内知名作家,拥有无数粉丝的冯唐,显然还是过于自信了。“翻译门”爆发之后,冯唐表示自己虽然不是职业翻译,但相信自己的中文和英文水平。可真正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的人都知道,对于文学翻译工作,仅有母语好和外语好是远远不够的,冯唐的小说也许写得确实不错,但是对于诗歌,他却未必精通,更何况是对泰戈尔这样的伟大诗人和文学巨擘的作品“下手”了。

  作品已经下架,争议也终会平息,但我们还应该有所反思。通过这件事暴露出来的,其实是国内文学翻译人才的普遍缺乏。懂翻译的,不懂文学,更谈不上细分下来的诗歌、小说、散文等等;而懂文学的,又未必懂外语,真正既懂文学又懂外语,能够承担文学翻译大任的人才凤毛麟角。可以说,这才是我们接下来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