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六旬农民夫妇用剪纸再现名作《八十七神仙卷》

18.03.2015  16:04

历时一年,作品长达6米

燕赵都市报沧州电(通讯员胡晓磊记者李家伟)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张常庄一对六旬夫妇创作出令人赞叹的剪纸作品——《八十七神仙卷》,作品长6米宽68厘米。虽是剪纸雕刻,但人物栩栩如生,刀工之妙让人惊叹!这幅剪纸作品的主人是一对农民夫妇,女主人叫刘桂芳,今年61岁,老伴叫张国兴,今年63岁。

八十七神仙卷》描绘了八十七位浩浩荡荡前行的神仙,画中人物神态各异,衣袖飘飘,船上壁帘轻垂。刘桂芳和张国兴年轻时都喜欢美术,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走到一起。刘桂芳特别喜欢剪纸,看到杂志上面的剪纸图片,她都像宝贝似地保存起来。张国兴曾在当地一家工艺美术社上班,从事的工作是在家具上画画。工作之余,张国兴爱制作跑马灯,刘桂芳就在上面画动物、花、草等图案,做好了送给亲戚朋友。

说起剪纸,刘桂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一开始她总爱剪一些花鸟鱼虫等小作品,谁喜欢就送给谁。慢慢地,为了更专业的学习,她买了《工笔人物画》和《花鸟画基础技法》等书籍,边自学边画。如果剪大一点儿的作品,刘桂芳就和老伴共同完成。如作品《中秋献寿图》就是两人共同创作的,作品中嫦娥是刘桂芳剪的,旁边的鹤和玉兔是老伴张国兴剪的。刘桂芳爱不释手地拿着这幅作品说:“两人合作就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幸福。

说起创作《八十七神仙卷》这幅大作品的初衷,刘桂芳说,以前一直都在创作小作品,总想突破自己。于是,从去年年初开始,两人决定创作一幅“大作品”。《八十七神仙卷》这幅作品历经一年才剪刻出来。这幅作品6米长,宽68厘米,需要三四个人一起伸展才能欣赏到作品的全貌。

我俩先用铅笔在白纸上把人物一个个画出来,再把红纸放在白纸下面,然后红纸下面再放蜡板,最后按图形用各种刻刀按模型剪刻下来。制作得过程是繁琐、漫长的,结果是美好的。”张国兴一边操作,一边笑着向记者演练制作过程。

把原画人物变成剪纸难度是非常大的。稍有差错,一切就必须重新开始。”张国兴说,最难的部分是人物面部的雕刻。他记得制作到一半时,自己就没有信心了。特别是在做人物眼睛时,都是一个一个剪下来,然后一个个按号贴上去。刘桂芳笑着说:“这个工作量太大了,至今记忆深刻。

这幅作品使用的工具都是我自己制作的,光刻刀就有十多种,最早使用的木刻刀我都珍藏着留作纪念。”张国兴摸着刀具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惜。刘桂芳拿着各式各样的刀具介绍说:“这种刀是专门雕刻人物眼睛的,这个刀是刻圆圈的,这种大刀是刻图像大轮廓的,好作品都是它的功劳。”这幅《八十七神仙卷》剪纸作品是按照阴刻、阳刻的制作方法,作品更加富有立体感,人物神态十分逼真、生动。

这幅“大作品”完成后,刘桂芳一直有个遗憾:“作品不裱起来不好保存,由于尺寸太大,至今也没人给裱,多给钱人家都不愿意接这活儿。”最后,老两口就自己学着简单地裱起来了。张国兴看着自己裱的作品欣慰地说:“这幅作品是我俩目前最得意之作,这样就不怕损坏作品了,也可以长期保存下来。”刘桂芳和张国兴两人都是爱乐呵的人,二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大的三间房里摆设简单,屋里最醒目的就是墙上的字画,西屋放着电子琴、吉它等乐器,闲时他们就一个弹琴,一个唱歌。老两口有着共同的爱好,希望将剪纸发扬光大。几十年来,他们从没放下手中的剪刀,他们用这把小剪刀剪出了对生命的热爱,剪出了人生的精彩。他们说:“我们要让这把小剪刀一直传递下去,剪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