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区“沟域经济”,产业新起航

01.09.2015  14:08

  由于山区具有特殊的地理或自然障碍,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完全融为一体面临很大困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增收,是山区人民不变的梦想。

  随着“沟域经济”发展,一二三产互促互动的新型业态逐渐成熟,山区经济发展迎来全新局面。我省太行山区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沟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特色产业主导

  岗底村把苹果做成富民产业

  一个苹果卖出100元高价,苹果种植有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通过标签可追溯苹果的59项安全信息。内丘县的岗底村,把苹果做成了富民产业。苹果富民的背后,是现代农业的强劲驱动力。

  专家介绍,岗底村具有一定产业条件,这个村利用已有的特色支柱产业资源,注入科技、绿色、健康内涵,配套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

  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部负责人梁国军说,岗底村把荒山绿化种满苹果树后,实行了“五分一统”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即:分户专业承包、分散经营管理、分类技术指导、分清权利责任、分级独立核算、统一品牌销售。这样做,在最大程度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把现代管理模式贯穿于农业生产销售的全过程。

  梁国军说,根据富岗苹果的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整枝、打防虫剂、施肥、黑光灯诱虫、套袋、去袋、疏果等都有具体时间规定。“果个儿间隔距离多少,亩产果多少,都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岗底村还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他们以富岗公司为龙头,把农户和市场连接起来。果农负责种树、交果,果品由公司统一收购进行包装,再通过专门渠道销售,实现了公司与果农利益的“一体化”。

  村子富了,环境美了,岗底村又依托自然资源,开发了集产业旅游、休闲度假、体验经济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高低错落、造型别致的新民居依山而建,诗意田园、风情浓郁的农家院傍水而兴,休闲广场、文体设施一应俱全。生态游、农家乐,“美丽岗底”正吸引着八方游客。

  目前,岗底村总资产达10553万元,年总产值68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逾万元。

   文化创意先导

  依托豫剧《朝阳沟》,列江村建成4A级景区

  “亲家母,恁坐下,听俺说说心里话……”豫剧《朝阳沟》脍炙人口的唱词会勾起很多人的回忆。武安市馆陶乡列江村,依托《朝阳沟》作者杨兰春是列江人、列江村是《朝阳沟》“原型地”等资源优势,与绿化荒山相结合,打造了朝阳沟景区,让山村富了起来。

  专家分析,通过创新思维改变人们现有的消费理念、方式和途径,依托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山区致富。

  进入朝阳沟景区,同时也就进入了《朝阳沟》剧情。银环进村、银环学担水、银环学锄地、栓保教育银环、银环回城路上……剧中每个重要场景,都有等身石雕放在相应地点。唱词中出现的所有地名,阳坡垴、大青庄、跌水崖、野草湾、绳坡峧……一个不少。“栓保、银环旧居”、“老小孩”旧居、“二大娘”旧居、银环在夜校讲课的小学校等一应俱全。

  列江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海云介绍,他们把村里的原住村民全部迁出,另建新村居住。人走了,房子、院子还在,房子、院子构成的整个格局也在。这样,整个山村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成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物”。这是景区的精髓所在,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

  不少前来参观的游客说,这个景区把山与水,风景与民俗,传说与历史,戏剧与生活,场景与现实,作者与作品,角色与人物等完美结合在一起,独具特色。

  张海云说,朝阳沟景区建设取得成功,得益于商业开发模式。2004年,企业家郭玉良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朝阳沟开发公司董事长,投资1.5亿元,同时全村210户村民家家入股,对村容村貌进行改造,成就了如今的“朝阳沟景区”。

  景区的开发,带动了列江村养殖业、种植业、服务业的发展,许多村民开起了农家旅馆,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目前,朝阳沟景区已经跻身国家4A级景区,正在申报5A级。列江村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龙头企业带动

  阳邑镇构建生态循环产业链

  一排排整齐宽敞的猪舍掩映在绿树丛中,生产区便道两旁红花绿叶点缀,阵阵猪叫声传来,却不见传统猪场的脏乱现象。来到武安市阳邑镇智寿源林牧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区,参观者都对这里的环境赞不绝口。

  智寿源林牧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明生,原本是个“矿老板”,现在承包荒山搞绿化、搞养殖,并请来姚鸣岐做总经理。经过几年的建设,一座现代化农业生态庄园初具规模。

  专家分析,山区综合开发效果如何,取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高低。由龙头企业作为开发经营主体,投入强度大、管理水平高、科技普及率高,建设成效会更加明显。

  姚鸣岐说,他们的生猪养殖场依山势而建,形成花园式布局,三季有花,四季有草,通风采光、排污防疫等条件都很好。“24排猪舍全部采用砖混双曲拱顶结构,最宽跨度有12米。墙体采用免烧砖内加5厘米保温板,隔热保温。”

  更为特别的是,智寿源公司的猪舍全部建在沼气池上,既解决了粪便污染难题,又能产生沼气,一举两得。姚鸣岐说,智寿源园区建有200立方米的沼气池24个,2000立方米的沼气供应站1个。猪的排泄物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日产沼气1500立方米,可供2000余农户日常使用。

  同时,智寿源投资1.7亿元绿化荒山,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山场绿化也已经大见成效,形成了山上侧柏“戴帽”,山下果树“缠腰”,树下套种杂粮和药材的格局。绿化产生的秸秆用于养殖,将猪的排泄物变为沼气,沼肥、沼液则反哺林木。这样,整个园区就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

  在智寿源带动下,阳邑镇一带已绿化荒山8000多亩,栽种优质薄皮核桃树1.2万亩,建成年出栏2万头种猪的扩繁基地。项目涉及7个行政村、4000多农户、1.5万人,面积达10.76平方公里。

   村民共同致富

  川林香菇香飘万家

  邢台县浆水镇川林村,有570口人,耕地却只有300多亩。人多地少,让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一度贫困。前些年,村民们共同努力,在山场上种植了1万多棵苹果树,6万多棵板栗树,紧巴巴的日子逐渐变得宽裕。最近几年,通过种植香菇,这个村的收入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专家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山区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的状况已逐渐改变。充分发掘本地资源,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山区人民通过辛勤劳动,也能实现致富增收。

  “板栗树每亩收入有2000元左右,苹果树能达到2万-3万元。”川林村党支部书记安庆亮说,富起来的村民眼界更宽了,他们不满足于仅仅种植果树,都想更加充分地利用农闲时间和山里的资源。在这个背景下,安庆亮积极学习种植香菇的技术,带头建起了香菇大棚。

  今年4月份,走进川林村的香菇种植大棚,只见地上和墙上的香菇菌包密密麻麻,一排足有上百米长,场面颇为壮观。菌包上的香菇个大饱满,飘来阵阵香气,令人欣喜。“种香菇,先要掌握技术,基料配制、基料处理、装袋灭菌、压块栽培等,都不能含糊。”安庆亮说,经过几年的学习,掌握香菇种植技术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里的香菇大棚也越建越多。

  安庆亮介绍,川林村发展香菇产业优势很多。“我们这里原材料充足,山里的果树枝干可以加工成木屑,是种植香菇的优质原料。山区独特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利于香菇生长,并且香菇生长旺季恰好与果树生产季节错开,生产上互不影响。”

  “我们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还打算注册香菇品牌,发展电子商务。”为使香菇保鲜,川林村专门建设了冷库。看到川林村种植香菇产生了高效益,相邻的村子也前来学习技术,建设了更多香菇大棚。依托山区丰富的林果资源,一个新的产业正在兴起。

  现在,川林村又有了新规划。他们打算在时机和技术成熟时,再发展仓储物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