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区农民“新变”:守得住乡愁 致得了富

29.12.2016  02:03

  中新网石家庄12月28日电 题:太行山区农民“新变”:守得住乡愁致得了富

  中新社记者 鲁达 陈林 艾广德

  “持证”下田、变身“管家”、上山守护“太阳”……中新网记者近日在河北太行山区走访发现,在一些地方原本靠天吃饭的农民正悄然转型,在贫瘠土地上走出与祖辈不同的致富路。

   果农“持证”下田拥有“职业范

  作为“愚公移山”寓言的传说地,纵贯燕赵的八百里太行群山绵延不绝。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北内丘县岗底村依靠种苹果脱贫致富,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人民币。单个苹果卖出百元高价的传说尚未远去,“持证”下田的果农已开始书写新的“职业传奇”。

  在果园内干活的安小三,不时接到邀他外出修剪果树枝条的电话。在对方眼里,“持证”的安小三是“科技财神”。

  数年前,邢台当地农业学校首创“送教下乡”办学模式,安小三等191名农民在家门口接受培训并获得果树工证书,“无证难上岗,持证好下田”成为一景。除了自己种植苹果,这些“职业农民”还经常到外村、外地指导果农科学种果树。

  “一天收入150元左右,找的人太多,很多活儿都是托熟人找我们。”安小三苦笑着说,家里种苹果一年有8万元的收入,不出去也行,但经常推不掉。

  从17岁起就外出务工的安小三,曾烧过砖、下过煤窑,“累活几乎都干过”。在采访中他多次强调,“剪枝条是技术活儿,和打工不一样。

  他说,剪枝会关系明年挂果,一剪下去或许会多收入几元钱,所以不论他们到省内还是省外,都是车接车送,到目的地后还被抢来抢去。

  “但你得有证儿!”安小三补充道。

  农妇变身“管家”守得住乡愁

  在太行山东麓北端的河北涞水县南峪村,55岁的徐术平今年又搬回到她出生的老宅。这位中国山区普通的农家妇女,自此多了个新的身份——“管家”。

  她出生的地方与北京房山区相邻,太行和燕山两大山脉在此交汇,形成了中国北方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野三坡。徐术平说,家里只有两亩地,丈夫常年在工地干活,为了供两个孩子读完大学,她经常会做零工贴补家用。

  近年,河北多地探索建立起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旅游小镇开发、旅游资源资产股权化等旅游扶贫新机制,让当地村民能参与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的红利。借助旅游资源,南裕村里从北京请来运营商,对闲置旧民居进行统一流转,打造高端民宿旅游。

  徐术平出生的老宅成为首批民宿。她通过“海选”成了这套房的“管家”,负责日常打扫和给客人做饭,每年有2万元保底收入,入住率增加还另有奖励。

  这个新旧融合、东西风格并存的农家小院,让徐术平感觉“熟悉也有点陌生”。外表最大限度保留老宅的基础上,室内进行了西式装修。热水器、冲水马桶、地暖、WIFI等现代化设施与山柿子、野核桃、麻麻花等特产装饰彼此搭配。除3间卧室,还设计了咖啡屋,透过大落地窗,喝咖啡赏山景独成一景。

  “住宿的人很多,主要是北京的。”徐术平笑着说,城里客人爱吃农家饭,她做的“焖饭”已成招牌,现在她和丈夫的年龄渐大,能在家门口找份工作很满意,还能天天看风景。

  山上种“太阳”农民收多金

  数据显示,山区占中国国土面积近70%,山区人口占全国的1/3,国家级贫困县中有80%位于山区。“六山一水三分田”,是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河北曲阳地形地貌分布的真实写照。

  在柳树沟村的荒山上,如今整齐排列着一排排光伏太阳能板。村支书王志锁看着漫山遍野的光伏发电板喜滋滋地说,当地发展光伏产业扶贫,在荒山上“种电”,把太行山变成了“太阳山”,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带来致富希望。

  因为都是荒地荒坡,种植难收成本,这里的山地几乎一直都荒着。王志锁告诉记者,现在荒山都被有效利用,一亩一年能有近千元的收入。除了土地租金外,村民还可通过参与建设劳务等另外增加收入。

  村民王民先说,除了租金,自己割点草、擦擦光伏板一天也另有近百元的收入。过去很多打工的年轻人,现在开始回来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