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远行,长歌未尽
各界人士送别著名艺术家阎肃
□新华社记者 张玉清 张汨汨
一个如火的生命已完成了他最为彻底的燃烧。
2月18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阎肃远行。
早春里的暖阳下,上万人排着长队、噙着泪水为他送行。人们手捧遗像,手持红梅,面容哀戚,许多人痛哭失声。他们当中,有阎肃生前的知交好友,而更多的,是与他素不相识、普普通通的人们。
在送行者的心中,他们送别的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原创作员、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更是一位满怀赤子之心、宽厚而睿智的老人,一位用笔和歌点燃、照亮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一个用一生去追寻光明、传递热力、熊熊燃烧的灵魂。
86载熠熠岁月,被他谱成一曲悠悠长歌。如今,大师远行,而长歌未尽。
丹心向阳
“红岩上,红梅开……”肃穆的会场上空,回荡着熟悉的旋律,清丽悠婉的歌声透出一缕依依的哀伤。许多人远远听到,已是泪流满面。
这首《红梅赞》,是阎肃的代表作——歌剧《江姐》的主题歌。半个多世纪前,年仅32岁的他18天奋笔疾书,歌剧《江姐》在全国掀起红色旋风。
“我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68岁的杨大稳哽咽难言,“当年我才十几岁,攒5分钱买下一张歌片,一边烙着饼,一边学着唱……”
《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一曲曲广为流传的歌剧选段,使江姐这一美丽不朽的人物成为中国百姓家喻户晓、钦敬爱戴的偶像。《江姐》之后,《红灯照》《红色娘子军》《忆娘》《党的女儿》……几十年间,一部又一部剧作在阎肃的笔下喷薄而出。所咏唱的,都是像江姐那样丹心向阳、光彩夺目的中华儿女。
最彻底的浸透,最沉着的坚持,让阎肃对生活、对时代有了无比智慧而敏锐的洞察。如此,才有了成为时代格言的《敢问路在何方》,有了出人意表的《雾里看花》,有了荡气回肠的《长城长》,有了开“绿色摇滚”之风的《军营男子汉》……
开掘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宝藏,化作最优美、最质朴的辞章——阎肃在这条光明之路上一路向前。
老兵未老
“文坛泰斗满腹经纶巨笔生花花鲜秀中华,时代楷模一腔赤诚大德流芳芳馨沁人间”。
34字的挽联中央,是阎肃的遗像。照片中,他手托下颏,望向前方,目光依旧那么明亮,笑容依然那么温馨。
来自空军基层业余文艺演出团队的褚海辰在这温馨的笑容前泪流满面,“我忘不了跟阎老一起走边关、下基层、为战士们演出的日子。没有阎老,我不可能走今天的路。”
“我们要来送送阎老!”来自京郊一所航材仓库的官兵胸佩白花,手持翠柏。14年前,阎肃到仓库慰问,应官兵所请,留下一首“库歌”传唱至今——这些年来,他写了无数首军歌、团歌甚至连歌,基层官兵的请求,他从不推托。
“我们来送阎爷爷!”驻京某航空兵师的一群90后官兵列队向阎肃鞠躬。62年间,阎肃走遍大江南北的一座座军营。2014年春节期间,他又一次来到江西某航空兵师,给官兵们“拜大年”。这时,他已84岁高龄。
军旅作家王树增仍然记得2014年10月15日,与阎肃一起参加文艺座谈会的情景。阎肃的发言语惊四座,振聋发聩:“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梦想,文艺工作者要率先点燃梦想火炬……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在王树增的记忆里,阎肃讲得那么尖锐、那么深刻、那么情深意切。
薪火相传
“他常说,我不想干了一辈子,回身一看队伍,后面没人了。”阎肃的“黄金搭档”、作曲家印青在老人灵前回忆,传递薪火,后继有人,是阎肃晚年最为牵挂的事。
更多陌生的面孔是拿着阎肃签名的歌本、修改过的手稿来送别老人的。这么多年,阎肃给无数素不相识的晚辈以无数扶持和点拨。“钢筋水泥可建广厦万千,而一捧捧泥土才是生命的源泉!”他曾这样说。如今流行的“原生态唱法”,正是阎肃在“青歌赛”上力主推上评比台的。
20多届“春晚”,30多年“青歌赛”,《复兴之路》《胜利与和平》等100多场大型文艺晚会,还有《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回声嘹亮》……就在陷入昏迷前,阎肃还担纲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的策划与顾问,电影《百团大战》片尾曲的词作者,猴年春晚创意组的主要成员……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给他派任务,却少有人想到问他一句:累不累?”空政文工团团长张天宇深深地自责,“他那种阳光万丈的工作状态,总是让人忽略:这是一位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
然而,一个人,一辈子,胸中这赫赫的火焰,能够汇入一个光明的时代,获得最尽情的燃烧,最蓬勃的喷发,他该是无限欣慰的了。
“阎老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是我们要仰望的,但他做人的那份低调,却要我们俯下身来看。这一高一低、一仰一俯之间,就是阎老人生的宽度、广度和厚度。”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说。
灵车缓缓启动,依依不舍的人们围上前去,又不忍阻住道路,他们含着泪,簇拥着目送老人最后一程。
一声声呼唤此起彼伏。灿烂的阳光撒在人们身上,头顶,无垠的天宇是犹如透明般的湛蓝。
在他洒满光辉的路上,一切都是那么通透。于他,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传递的火炬,哪怕蜡炬成灰,不息的火焰依然将传递给下一代的人们……
——路在脚下,路还很长。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