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小家 右手大家——开滦劳务派遣工生活变化的背后

07.07.2015  11:34

左手小家  右手大家

——开滦劳务派遣工生活变化的背后

1993年,信子江通过招工从迁西老家来到开滦,成为荆各庄矿综采一队的劳务派遣工。

如今,22年过去了,谈起当年招工报名时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大家都很踊跃,认为来开滦工作可以过上好日子。

带着让家人过上踏实、幸福好日子的朴实想法,一批批农民来到开滦成为劳务派遣工。

第一个在村里盖上二层小楼的人

今年50岁的高春文是遵化市铁厂镇板城村人。1988年4月之前,高春文在家务农,并做一些小生意。为在临近年节的时候让苹果卖个好价钱,他曾专心钻研苹果储藏保鲜技术;他也曾制作样式新颖的玻璃盆景拿到集市售卖……然而,做小生意没有想象中容易。

东奔西逃不如下窑”,这是高春文小时候常听老家人念叨的一句话。“做生意东奔西跑,有今天没明天,要是有个旱涝保收的工作就好了。”吃尽苦头的高春文期待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1988年4月,开滦到高春文老家招工。他抓住这个机会,成为唐山矿综采三区的一名机电检修工,是板城村第一个以劳务派遣工身份到开滦工作的人。

20多年来,高春文认真学习技术,多次参加唐山矿业公司举办的技术比武,并获得维修电工专业技术比武第一名。到开滦工作后,他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了维护工。参加工作后的第7年,高春文从劳务派遣工转为合同制员工。5年前,他又凭实力担任了综采三区机电检修班班长。

高春文到开滦工作后,家里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家用电脑刚刚普及时,他就买了一台作为礼物送给当时正读初中的大儿子。7年前,当村民还都住平房时,高春文拿出25万元盖起了楼房,他们一家成为村里最早住上楼房的村民。

看着高春文的生活越过越好,弟弟高春武非常羡慕,他也通过招工来到开滦工作。后来,一旦有招工的机会,只要符合条件,高春文所在村的村民都争相报名。“最近这几年,我们村来开滦工作的已经有几百人了。”高春文说。

有时间照顾孩子了

采访时,很多劳务派遣工表示,开滦带给自己的那份踏实感是通过一件件暖心的小事累积起来的。企业的关爱,不因员工身份不同而不同,也不因员工工作时间长短而有差异。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劳务派遣工心系妻儿老小和本职工作,让小家与大家紧紧相连。

1989年出生的高静伟是迁西县太平寨镇北刘古村人。来开滦工作前,他曾在老家附近的一家铁选厂担任装载机司机。娶妻生子后,生活负担加重,工资难以满足日常花销,再加上私立企业不允许请假和调班,高静伟有了顾头不顾尾的感觉。

当时恰逢开滦来迁西招工,高静伟报名后通过层层考试,成为钱家营矿业公司掘进四区的劳务派遣工。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每月还能按时领到工资,这让他高兴不已。随后,他把妻子和儿子接到钱家营生活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刚来生活区时,妻子不熟悉新环境,照顾孩子有些吃力。对此,高静伟有些担心。细心的区长看出了他的心事,主动找他谈话。在得知高静伟的家庭情况后,区长当即把他从夜班调到早班。这样一来,高静伟下午4点多就能下班回家,不但可以接儿子放学,吃过晚饭后还能陪妻子和儿子散步。

不知不觉间,高静伟发觉自己在工作中有用不完的劲儿。来开滦工作不到3年,高静伟就掌握了掘进工、掘进机司机等多个岗位的操作技能,并担任了掘进组代理组长。

接受采访时,高静伟说出了将来的打算:通过努力,尽快由劳务派遣工转为合同制员工,让妻子和儿子过上更稳定、更有保障的生活。

有能力为父母尽孝心

唐继永是玉田县林西镇二村人,2005年1月通过招工来到林南仓矿业公司开拓区工作。他的父母在农田里劳作了一辈子,长年的劳累已经把他们的身体压垮。特别近几年,他发现,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父母越来越容易疲惫。让父母安享晚年是唐继永最大的心愿。

以前在私企工作,收入很少,没条件给老人买他们喜欢的东西。现在不同了,来开滦上班后,我挣得多了,不但能满足自家的日常花销,每月还能拿出300元给老人当零花钱。”唐继永说。

唐继永的父亲经常腰疼。冬天,家里的取暖条件有限,唐继永给父亲买来电热毯。前不久,父亲的腰疼病加重,唐继永听说一种医用电烤灯有辅助治疗作用,马上在网上订购了一台。每天下班后,唐继永给父亲烤电、按摩,陪伴左右,细心侍奉。

在唐继永的家族里,到开滦工作的只有他一个人。起初,亲戚们不了解开滦,以为在这里工作和在私企一样没有保障。平常见到唐继永时,亲戚们总是询问他的工作情况,以示关心。

以前,唐继永一个人说,大家在一旁听。时间长了,每次不等唐继永开口,他父亲都能滔滔不绝地说出开滦的各种保障和福利待遇,亲戚们对唐继勇有这样的工作羡慕不已,并对开滦产生了向往。

接受采访时,唐继永说,他很珍惜这份工作,会踏踏实实地干下去。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