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祝颐:大学精神沦落比老师举报校长更可怕

09.07.2014  12:51

    “我到教工餐厅吃饭,几乎没有东西了,我问服务员还有没有菜,她不予理睬。等到你出现了,服务员立即端出菜来,厨师也出来招呼。我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并大声质疑,这是校长餐厅还是教工餐厅?令人遗憾的是,校长你一言不发,只顾吃饭,但是脸已经红到脖子根,一副窘态。因教工食堂给晚到的校长单独留了饭菜,厦门大学女教授谢灵发公开信炮轰校长朱崇实就餐特权。(7月8日《新京报》)

    面对质疑,8日中午,朱崇实回应称,谢灵公开信指责的说法不实,不存在特殊待遇。朱崇实也说不会因此追究谢灵的责任。但是他同时表示,此前已有教师举报谢灵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学校正在对此进行调查。看来,谢灵即便不因为公开信被追责,她得罪了校长大人,只要被校长抓住了把柄,小鞋恐怕是脱不掉了。

    其实,校长就餐特权只是公开信内容的一小部分。谢灵公开信的内容十分丰富:校长在官员面前低头哈腰,丧失独立人格;在教授面前,高高在上,把老师当成农民工,论文指标化,职称名利化,教学标准化,急功近利、鼓励学术腐败……这不仅涉及到大学官本位的问题,而且牵扯到了大学精神与独立人格的问题。对此,厦门大学及其领导无疑要引起反思,改进食堂服务,淡化官本位意识,找回失落的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师生依恋的思想殿堂。

    不仅厦门大学因为官本位作风被老师吐槽,中国大学的积弊甚多。正如有网友所言,“中国高校尽管集中了很多人才,占用了很多资源,但由于学术氛围不够,国内名校现有的管理模式很像官僚体系。”大学精神的关键应该在于追求真理、笃实学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毋庸讳言,近年来,中国大学普遍有精神失落的倾向。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将此现象称为“大学精神虚脱”。他认为,中国大学与一流大学主要有两点差距:一是大学精神,二是高等教育体制。应该说,这样的判断是比较公允的。

    就拿学术来说,近年来,高校学术造假、学钱交易的事情屡见不鲜。不仅大学教授涉嫌剽窃造假,就连大学校长、院士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也深陷抄袭漩涡。除了明目张胆的学术腐败以外,高校科研生态并不健康,高校行政化、学术权力化倾向比较突出。学官几近包揽新增院士,一些教授忙于经济创收,在校外上课、走穴,忙得不亦乐乎。一些导师担任多种社会职务,或者在企事业单位兼职。导致他们搞科研、进课堂的精力被大大挤占,剽窃科研成果,对学生疏于教导的大学教师不在少数。曾有报道说,院士社会兼职过多过滥,就颇能说明问题。如果不给虚脱的大学精神补钙,中国大学不仅会引发老师吐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北大毕业生卖肉、穿糖葫芦,研究生就业无门之类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公众对中国大学的信仰。而且,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招生制度与连年扩招政策,让大学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受到质疑。与世界名校相比,中国大学的教育模式、管理理念显得比较落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大学都会有压力。大学被自己的教授吐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学精神不断下滑而没有人去踩刹车。教授的举报尽管让大学与校长很没面子,但是如果举报的忠言逆耳能让大学从浮躁中清醒过来,想办法给虚脱的精神补充能量,也不失为一剂良药。

    如果对自身没有清醒的认识,某些高校可能还躺在发表多少论文、扩招多少研究生、新增多少院士的荣誉榜上沾沾自喜。其实,那是温水煮青蛙,让中国名校在温水中功能不断退化,孤芳自赏,最后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相差甚远。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大学之谓,非大楼也。”现在大学房子越盖越豪华,但是校长越来越不像校长,教授越来越不像教授,大学精神不断沦落,大学弥漫官场化、公司化、学术道德异化的舆论氛围。这或许比被老师吐槽官本位作风更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