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版“二十四孝”将制成动画片

27.06.2014  12:00

   《大学生版“二十四孝”网上引关注》

  针对一些大学生沉迷微信、微博和网络游戏等现象,河北科技大学5位同学借鉴旧24孝和新24孝形式和内容,编辑创作了“大学生24孝”,发到网上征求意见,以期修改完善后,在校园广为宣传。

  6月21日,燕赵晚报报道了河北科技大学5位大学生创作“24孝”的故事后,引起读者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广东日报、新浪网、中新网、人民网等媒体采访或转载了相关报道;微博文明石家庄、善行河北、新浪河北、石家庄论坛、石家庄同城会、河北发布等转载了相关新闻。

  河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处,也非常重视大学生版“24孝”。昨天上午,他们组织这5位学生,以及他们所在的研究生院、文法学院、法制学院、建工学院师生30多人,还有全国部分媒体记者,就大学生版“24孝”如何修改完善、宣传推广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座谈。

   5位大学生忙着接受国内多家媒体采访

  何阳、李龙威、孟欢、于梦爱、王培坤5位同学,自燕赵晚报报道了他们创作大学生版“24孝”的故事后,成了学校的“香饽饽”。他们在紧张的学习考试之余,不断接到同学和老师的电话,对他们的创作活动进行鼓励。同时,他们所在学院的领导和辅导员,也都找他们谈话,肯定他们创作大学版“24孝”的行为,并就如何修改完善,提出了不少意见。

  这两天,广州日报、河北日报、光明日报、石家庄日报等媒体记者,先后采访了他们。昨天上午,他们还被学校邀请到座谈会上,介绍了他们创作“24孝”的一些情况。

  何阳表示,今后几天他们将配合学校,进一步修改完善“24孝”,然后广为宣传。

   学校应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品德和信仰教育

  座谈会上,科技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孙贺说,大学生版“24孝”不仅包括了孝敬父母,还包括了爱国、爱学习、爱学校、爱同学等内容,这恰恰是对孝文化内涵的一种丰富,更符合大学生成长特点和成才需要。一方面,从孝文化的传统内涵来说,其表面含义是孝敬父母,但其内涵是体现出一种秩序,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敬长辈、服从上级,包括爱自己所在的组织、忠于自己国家等内容。另一方面,从孝文化的时代意义来说,父母最希望、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子女成长成才。因此,通过爱学习、爱同学,促进自己成长成才,其本身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孝。

  艺术学院纪勇起书记认为,孝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是指尊敬父母,广义的孝则是爱国、爱集体、爱社会,所谓大忠才能大孝。也就是说,大学生版“24孝”突出的是德育。

  文法学院高国忠院长表示,现在一些大学生信仰缺失,主要原因是教育引导不够。而5位大学生创作的“24孝”,在某种程度上切中了这个软肋,学校应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信仰教育。

   老师应做的事让学生做了,难能可贵

  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占新说, 一般的视角下,如何传播、研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高校教师教育引导大学生的事情。而这次“大学生24孝”的创作,是5位大学生一种自发行为,难能可贵,也引发思考。

  他说,前几天,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40所高校在天津举办的“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上,向全国教育工作者发出了倡议:在大学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位大学生自发宣传孝道文化,其实就是响应这个倡议的体现。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利用还不够,甚至有时候中国人对经典的学习还不如韩国和日本。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以5位大学生创作的“24孝”为契机,思考和探索如何将中国宝贵的文化资源切实融入到当代大学的教育实践中,以优秀文化精神滋养和塑造新一代青年的人格。

   将尽快定稿,并根据内容制作动画片

  科大学生处副处长张文林说,对于大学生自发创作“大学生24孝”的举动,颇感欣慰,希望不断完善版本,增设学生政治信仰、大学生诚信、责任担当等内容,与大学生成才、生活、学习、健康、责任、孝道、感恩、诚信、和谐等内容成为一个体系,使全校学生,乃至全国学生,都能加入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来,通过“善行河北,成才尽孝”活动,选出践行“大学生24孝”典型。

  科技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孙贺认为,5名学生发起的“大学生24孝”讨论活动,是立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很好体现,反映出他们身上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下一步,校团委将帮助学生尽快定稿,并在大学校园进行大力宣传。

  影视学院、艺术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等“大学生24孝”定稿后,他们会制作动画片、漫画、墙画,使里面的内容能够深入学生内心,成为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航标。

  科大有关负责人最后表示,接下来他们将把“大学生24孝”宣传活动与善行河北、文明爱校结合起来,在全校开展“善行河北,成才尽孝”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