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抱怨高校向父母反馈成绩:年都过不好

18.02.2015  11:33

  寒假期间,少数高校开始通过信件、电话、短信等方式,向家长反馈考试成绩,有的甚至要求家长签字,辅导员还将进行电话确认。一些学生坦言,这简直是不让人好好过年了。

  “找家长”,是很多人在少年时期都经历过的学校教育方式,那种忐忑心情依然记忆犹新。发挥监护人对孩子学习成长的监督作用,效果也比较明显。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这种方法是否依然适用?面对“挂科”等学业不达标问题,我们应倡导怎样的现代教育理念、采取怎样的科学教育方法?这值得高校和社会思考。在此,我们摘编了几篇微友来稿,供大家参考。

   知会家长当成为常态

  学校告知家长孩子成绩,在中小学阶段司空见惯。大学生学习主要靠自觉,可因为沉迷网络等而荒废学业者大有人在。“挂科”是个表象,更深层的原因是,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自己的大学生活缺乏规划和思考,以致影响学业。

  其实,许多高校在招生时还是“蛮拼”的,可事后鲜有学校再主动联系家长,尽到告知义务。期待学校在告知方式上能有所创新,更加常态化。大学生要理解学校的苦心,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大学生虽已成年,也有隐私权,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业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掌握学习状态的重要信息,家长应当有必要的“知情权”。——@雒会龙

   找到航向远胜于施压

  上大学时,参加过一个有关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调查,发现有这样的现象:对未来目标越清晰的学生,成绩越好、表现越积极,而目标模糊的学生则大多对学习、生活表现出消极情绪,更容易陷入网瘾等负面状态。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没有罗盘的航行。那些荒废学业的同学,正是因为没有方向所以漫无目的。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与彻夜打游戏一样,没有意义的消磨,以至于“挂科”也不为所动。

  大学是人生的岔路口。无论要走多远,都应该先找到自己的方向。对“差生”而言,找到航向更胜于考得高分,与其用“家长”施压,不如引导他们树立目标、走上正轨。对此,大学教育责无旁贷,必须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培养体系,传道授业的同时勿忘“解惑”,使学生对未来有更清醒的认识、更清晰的定位。——@石久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