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乡创业“农业+”
他放弃了年年盈利的互联网公司,回老家当起了农民,他把全部积蓄一股脑投在了家乡静海区的大片荒地上,一个人在荒地上吃住半年多,带人建起了800亩现代化智能大棚,和当地农户一起种植无公害蔬果。他说,农村特别需要年轻人,他发誓把家乡建设得更好,吸引更多年轻人落脚。他叫宫祥瑾,今年28岁,刚刚获得第十六届“天津青年五四奖章”。记者张清
走近创客“农业+”让农户年增收700万
宫祥瑾说,“互联网+”教会他的是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在他看来,这种创新的、开放的模式,可以革了传统农业的“命”。
“大二时,我就尝过了‘互联网+’的甜头。”宫祥瑾说,当时,他是重庆邮电大学的学生会主席,带领着一帮研究生搞起了互联网公司,这次创业让他成功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宫祥瑾现在认准的这条路,被他称为“农业+”。“‘农业+’可以无限延伸、包罗万象。可以加的东西很多,比如新型设施农业、物联网、休闲观光旅游、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培训,还有大学生农业创业孵化器和农业众创空间等。”宫祥瑾说。
如今,他的这些想法已经在那800亩土地上变成了现实。800亩现代化智能大棚,年纯利达到1200万元,让当地农户年增收700万元。宫祥瑾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定要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他“农业+”里重要的一步就是成立农业合作社。他请来几十个资深种植大户组成农业合作社,又深入田间地头向当地农户请教种植技术,同时了解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比种地更让农户头疼的是销路。”宫祥瑾承诺,大棚、农机设施、技术指导以及产品销售等全都由他负责,农户以土地使用和人力来入股,最终利润农户拿7成,此外每月还能拿到土地租金。目前,有350户农民跟着宫祥瑾干,平均每户年增收2万元。
宫祥瑾说,现在,周边两个村子的农户正在跟他谈合作,合作成功,800亩土地将变成4100亩。新增加的3300亩土地,他打算搞休闲观光农业。
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
宫祥瑾每天清晨5点都会准时出现在大棚,撸起袖子跟着农民一起干活。据说,在宫祥瑾刚开始筹建智能化大棚时,他吃住都在地里,没房子就弄个集装箱当房子,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和工人摸爬滚打,进料、称沙石、盯进度,硬是提前几个月完成了建设。不过,在宫祥瑾看来,这样的辛苦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上大学时,就拒绝拿家里的一分钱,所有的生活费、学费都靠打工赚取,卖过电话卡、送过牛奶,最后创立公司。毕业后,他给父母买了一套140多万元的房子和一辆车。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