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女教师开启创客“她时代”

07.03.2016  11:56

  郑敏在实验室

  巫江在农村调研

  李彦华在工作室

春暖花开,红满台阶绿满枝。正逢国际劳动妇女节,我们把目光投向校园中颇为特殊的群体:女教师创客。她们,在家里,相夫教子,在学校,传道授业,在商海,巾帼不让须眉。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女性正走上以往由男性主导的创业舞台。创业圈的“她时代”迎面走来。

选择创业就是选择压力

在三尺讲台上,她是谈笑风生、循循善诱的大学教授;而在纳米技术高科技公司,她又是沉稳干练、运筹帷幄的企业家。

在苏州大学科技园的江苏纳盾科技有限公司,我们见到了公司董事长、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教授郑敏。一头干练的中短发,身着一袭修身长裙,很难想象这个衣着时尚、妆容精致的女企业家,竟是一位有着数十项发明专利的科研教授。

谈到自己的创业故事,郑敏说,一切源于她2009年带领学生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当时,一心从事科研的她将目标瞄准了纳米染整技术,她带领学生科研团队发现,采用纳米染整技术处理的丝巾意外治愈了一名女学生脖子上的红肿,而经过处理的袜子则有着抗脚气的惊人效果。凭借“丝织物原位纳米生态染色及功能整理”项目,郑敏指导的学生团队在“挑战杯”中顺利夺得特等奖。

郑敏说,“挑战杯”奖项给她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更多的是社会责任。让她下定决心创业的是一件小事。那是她为敬老院老人捐赠纳米止痒内衣后不久,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妇气喘吁吁地找到实验室,询问哪儿有止痒内衣卖。“看到老人们迫切的眼神,我感到单纯靠捐赠根本无法满足大众需求,干脆开个公司吧!

从高校教师到女企业家,在郑敏看来,教书、科研、做企业三者是一种完美融合。“选择、坚持、机会”是郑敏的创业心得。她坦言,像大多数科技创业者一样,在创业最初也面临着除了技术缺一切的窘况,但自己更愿意以乐观的心态笑对创业路。

如今,郑敏创办的纳盾公司一步步克服了资金、人才等问题。除了提供技术对接服务外,还开设了微信体验店并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让学生体验创业的酸甜苦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尊重科学才有可能喜欢这个领域;还要有务实的态度,少点急躁,才能沉下心来做事。”郑敏说。

打开农村电商那扇门

巫江是西北师大商学院的创业导师,在课堂上,她是一名尽职尽责的副教授;在公司里,她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好老板。

10年来,她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网络创业。这个创业梦,源于一次下乡调研时的“心痛”:“有一年秋天,我在甘肃秦安调研时,恰逢连日大雨。抹着眼泪的桃农,坐在漫山遍野的蜜桃林里,眼睁睁看着熟透的桃子慢慢腐烂。

桃农太苦了,一定要帮帮他们。”回兰州后,巫江就着手筹划了秦安蜜桃网。“这个网络平台既能让农民受益,也是创业的好方向。

2007年,巫江组建了工作室,开始带领学生创业。“那个时候,农村电商还没有被当地认可和看好。在校期间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毕业后都选择了离开。

但是,这并没有让她放弃创业梦想。巫江把创业和教学结合起来,她要自己培养创业团队——社会招聘虽然很便捷,但学生更需要创业平台。

她大胆进行了教学创新,在主讲的《电子商务与网络创业》课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开设网店,学习电子商务技能。同时,担任学校创业导师,通过举办“农村大学生创业就业训练营”,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开展面向农村的互联网应用普及培训。

今天,她的学生有些成为了企业的技术和营销骨干,更多的人通过电商自主创业。巫江多年的坚持,得到了农民们的认可。她也被聘为甘肃省首批“双创”导师,承担起了电子商务培训和相关咨询任务。

2014年,巫江决定自主投资创业,带领学生创办了甘肃新航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首个区域站群式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他们精心打造了包括“甘肃林果网”等四个全新网站的甘肃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公司就是我的延伸课堂。选择了创业,就必须全力以赴。” 10年不“断网”,巫江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我们企业的员工,全部是我的毕业生。我希望自己的创业能变成一种责任,为西部打开农村电商的那扇门。

编织都市人的“田园美梦

从一位“粉(笔)末”登场的大学老师到今天折腾能“”的“青岛十佳创客明星”,这样的变身,笑起来还有点羞涩的她之前从没想过,但回忆起来也绝非偶然。

2008年,作为青岛农业大学的一名园林规划设计教师,李彦华敏感地意识到了自己专业独特的“市场需求”。当时,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红红火火地建设起来,与这种热闹相伴随的是投资者对园区科学规划的“摸不着头脑”。

现代农业生态园,绝不是简单建好园子往里种植就行了,而是必须在园区建设之初就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瞄准市场需求后,李彦华和其他老师一起创建了“青岛天绘农大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设计农业园区,接触最多的就是生态农业这些产业领域热得烫手的新词汇。时间长了,这些概念就在李彦华的大脑里生了根。“我没事就想怎么把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和我的景观设计联系起来,把园区搬到家里,营建集观赏、采摘、食用等功能于一体的景观智能型阳台园艺模式。

作为观赏园艺专业的博士,李彦华知道,园艺的概念远不仅限于观赏。“我期待的阳台,不仅是一个观赏的花园,而是‘田园’。

阳台田园?对!李彦华的二次创业像“二踢脚”一样,在原有基础上再次炸开了花。

创新不止于此,李彦华还有更大胆的想法。阳台可以垂直栽植,但毕竟空间较小,那为什么客厅、餐厅不可以呢?从墙上摘下香菜,清洗一下就可以变成美味。从墙上剪下韭菜,就能做出新鲜的饺子!

作为一位成功实现两次创业的大学女教师,李彦华觉得,高校科研人员创业最难的就是敢于摒弃教师的思维桎梏,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设计出新型商业模式,将研究成果和设想推向社会,从而打开市场大门。“谁不想把自己论文上的东西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呢?这个美好的夙愿,正是这个‘万众创新’的时代,提供了最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