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厅驻大夫庄村第一书记:集思广益想“点子” 因地制宜找“路子”

16.08.2016  12:05

大夫庄村位于灵寿县西北山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曾在这里建立分校,属于典型的革命老区,而如今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也是集体经济空壳村。全村435户、181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19户、819人,几乎占到全村总人口的一半。全村耕地1800亩、坡地1500亩、芦苇地1000亩,年人均收入只有2600元,村民们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哪家想娶个媳妇儿都是头疼事,全村已过婚娶年龄仍没对象的小伙子有100多人。“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有限、产业发展落后”,成为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更是工作组面临的四大难题。

“正因为有难题,才更需要我们扎根这里”。张合林带领工作组与村民并肩作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给村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也给村民们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截至目前,投资100万元的修路项目、50万元的西洋菜一期工程和3万元的打井项目全部完成;投资15万元的援建蓄水塘坝项目已签约,投资30万元的核桃林水利配套设施援建项目已达成协议,抗旱以及资金50万元拨付到位;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修复、分布式光伏发电和污水处理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落地,背后都有着不同的艰辛故事。

一、对焦全局,更要瞄准个体,一户一本脱贫账,真情帮扶渡难关

进村当天,张合林就带领工作组开始走访贫困户。他编写了脱贫政策明白纸,详细了解每个贫困户致贫原因、家庭状况、脱贫打算等基本情况,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

村民孙富强在建筑工地打工时,不小心从脚手架上跌落,变成植物人,需要妻子常年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又都在上学,没有经济来源,家里债台高筑。了解情况后,工作组将他们纳入低保兜底范围,又寻求爱心企业家,每年为他上大学的孩子捐助5000元。村民李换金得了严重的肺病,由于家里经济困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医治。张合林主动帮他找医院,联系医生,并多方协调,尽量减少医疗费用。村子里老党员老干部的房子有的严重漏雨,一到雨季,不得不在房顶上铺上一层塑料布,有的已经成了危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他及时与村、镇领导进行研究,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对5家危房进行了改造或翻新重建。“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住上新房。”看着以及建好的大瓦房,孙秉良老人激动不已。

为鼓励村里孩子勤学成才,他积极联系亲朋好友,伸出援助之手,为村小学1-6年纪的前三名学生,每学期末发100元奖金。每逢遇到村民家有“红事”的,他主动参加,送上祝福;遇到村民家有“百事”的,他务必到场,送去慰问。上级刚给他们送来的慰问品,他转手就送给了村里的老党员和贫困群众,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张”,他也实实在在把自己变成了村里的普通一员。

走访中,他还发现村里长期在外工作的人员较多,他们观念新、视野开阔,掌握各方面的大量信息,社会资源丰富。他亲自写信,恳请他们为村里脱贫致富贡献一点关心、一点帮助、一点智慧,或投资家乡建设共同富裕,或推介朋友投资发展,或介绍脱贫致富信息,或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调动村里致富能人、明白人、热心人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献计献策。

二、注重眼前,更要有利长远,齐心合力抓基建,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行路难”,几乎是每个贫困村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大夫庄也不例外,村内道路有10000米,8500米全是泥泞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自行车扛着走、农用车出不来”,曾是该村的生动写照,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尽快为村民修好路,成为工作组的第一件大事。张合林带领工作组积极协调省市有关部门,筹措资金100万元,利用20天的时间平整路基15420平米,铺设管道48米,修建三孔桥一座。一条宽5米、长2.75公里的穿村公路,打通了村民的致富路。修路期间,他通过入户调研、政策宣讲、召开村两委会等方式,深入发动群众,劝说17户户村民拆除了门前台阶,5户拆除猪圈,2户拆除了自家墙头,15户砍掉了树木。“五一”假期,他退掉了陪家人去秦皇岛旅游的车票,从早到晚盯在施工现场。截至5月中旬,村内主干道及村内街道硬化全部施工完毕,合计26400米。困扰该村多年的“行路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我在村里生活几十年了,村里的道路终于修好了,好走了。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工作组。”村民孙大珏激动地说。

阳春三月,正是核桃林灌溉保苗的季节,可是全村只有2眼机井,远远满足不了灌溉需求,眼看着村外河水哗哗地流,可就是引不到山上,用不上。2300亩核桃林无法正常灌溉,这将为村里带来难以想象的损失,村民们焦急万分,他寝食难安。在与村干部反复交流之后,确定了“打井拦坝,引水上山”的思路。先后十几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资金3万元,为村里免费打了两眼机井,他陪同技术人员逐个确定打井位置,坚持每天到施工现场查看,及时掌握施工进度,确保如期完成。并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反复论证,完成3座蓄水坝测绘。全部完工后,可一次性解决2000亩核桃林的灌溉问题。

按照统一规划,核桃林坡地间种谷子。5月,村民们迎来了入春以来的第一场透雨,正是种谷子的好时机,但300亩谷种还无着落。他连夜冒雨赶回石家庄,联系省农科院,次日就帮助村民解决了300亩优质谷种。

真心换得真情。村民自制的晾衣架送到了工作组;小葱、豆角、茄子等时令蔬菜,总在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工作组院内。有时他到街上吃早餐,也被不知名的乡亲悄悄埋单,至今无法返还。他很无奈,也很欣慰。

三、要能“输血”,更要能“造血”,探索产业脱贫,播下致富“种子”

精准脱贫既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脱贫的任务指标,又要为贫困人口不返贫打好基础,提供保障,引导群众走集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既要为他们‘输血’,还要让他们能‘造血’。”因地制宜,实施产业脱贫无疑是一条最好的路子。为了选准产业,他先后请来了地质、水文、农林、蔬菜等10几名专家,18次进村实地考查,对脱贫致富进行问诊把脉,找准脱贫致富路径和突破点,科学进行项目选定和规划。大夫庄地表水丰富,当地生长着一种名叫西洋菜的水生植物,是村民餐桌上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通过查阅资料,他发现这种植物营养价值非常高,已有其他省份将其作为产业发展。

那段日子,他拿着西洋菜跑遍了省里的农业厅、农科院、水利厅等相关部门,化验营养成分,分析市场前景,在得到一连串的肯定后,他初步确定将规模种植西洋菜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和特色项目,这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夫庄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又新奇的想法。他利用清明节休息时间,带领大家连夜前往山东寿光考察学习种植技术,为了节省饭钱,一天两顿方便面;为了节省房钱,坚持在车内休息,来回22小时,不辞辛苦,毫无怨言。

经与村“两委”研究,确定在当年抗日军政大学分校操练场旧址上,开垦荒草芦苇地18亩种植西洋菜。他们组织了38名留守妇女和老人组成了脱贫攻坚“3869”突击队,男队员平均66岁,79岁的老党员王黑牛老人挥镰上阵,69岁的孙大珏老人50天不下阵地。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干劲和激情,工作组为每名突击队队员统一定制了汗衫和草帽,在工地上打出了“大夫庄脱贫攻坚3869突击队”的旗帜和“发扬抗大精神合力攻坚脱贫”的标语。利用半月时间开垦草滩荒地18亩,清除芦苇杂草66000公斤。据了解,西洋菜规模种植亩产可达到3000—6000公斤,目前山东省市场价格为每公斤30元,种植成功后,每亩每年可收入9—18万元。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经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成立了灵寿县大夫庄村西洋菜种植公司。村委会主任为公司法人代表,村两委会成员和部分村民代表为公司管理层成员,明确公司性质为全体村民共有,村民以自然法人和土地等形式入股。制订了公司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人员奖惩、收益分配等制度,为大夫庄村今后发展留下永久的工作队。

同时,搞水上水下立体开发产业。把收益微薄的芦苇地变成“亭台栈道钓鱼虾,小船采藕养鹅鸭,山泉美食农家乐,灵寿以外无荷花”的高收入黄金地。让大夫庄恢复“芦花放,稻谷香,杨柳成行,大夫庄犹如北方沙家浜”的昔日风采,形成“休闲、旅游为主,种植、养殖产业为辅”的生态农业产业链。

日升日落,巍巍太行见证着他精准脱贫的决心和勇毅;云卷云舒,滔滔磁河记录着他追求致富的足迹和身姿。



更多信息请关注官方微信“河北人社

(责任编辑: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