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比哥伦布航海还早1700多年的中国人是谁?
徐福东渡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那么,徐福东渡是从哪里启航的呢?日本首相为什么自称是“秦人后代”?
千童祠内的徐福雕像。(王美中摄)
范洪胜:“这个河就是叫鬲津河,当时是黄河的主要入海口之一,特别宽,史书记载有800米宽,当时徐福团队从这里入海东渡。”
在沧州市盐山县千童镇西南,河北、山东两省交界处的公路下方,一条古河道清晰可见,这就是古黄河的支流——鬲津河,如今已经长满青草。沧海桑田,在两千多年前千古第一帝秦始皇纵然可以“扫清六合,虎视何雄”,却也难逃“采不死药,茫然心哀”。徐福千童研究会秘书长范洪胜指着鬲津河渡口告诉记者,秦朝统一后不久,方士徐福奉始皇帝之命,正是从这里入海,踏上了求取长生不老药之路。
范洪胜:“秦始皇到了海边以后,他没见过大海,看到远处的海市蜃楼,以为就是仙境。徐福是个方士,告诉始皇帝仙药什么样,能起死回生,他就相信了。”
河北电台副台长魏燕智在徐福入海口处采访徐福千童研究会秘书长范洪胜。(王美中摄)
在世界远航史上,徐福东渡比鉴真东渡早了900多年,比郑和下西洋早了1600多年,比哥伦布航海探险早了1700多年。在鬲津河岸边,依然保有当年徐福训练千童以及百工巧匠造船的遗址——训童港和百匠台,只不过如今都已经是青草漫漫。范洪胜介绍,所谓“千童”,就是指徐福东渡时所带领的三千名童男童女。
范洪胜:“徐福上书始皇帝,海上有三个仙山,蓬莱、方丈、瀛洲,有起死回生之药,但是条件是要童男童女、金银财宝、百工巧匠、五谷种子、文化书籍,表示自己对仙人崇敬的东西都带过去。”
然而,徐福一行却是一去不返。他们最终到达了哪里,在唐代之前一直是个迷。后来日本有人最先提出,徐福一行原来是在日本最南部也就是今天的佐贺县登陆,并繁衍生息,千童镇由此被称为“中国历史第一侨乡”。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任盐山县文化局局长的张吉中曾随盐山代表团到访日本佐贺。
张吉中:“佐贺县大约有七八个徐福遗迹点,有寺庙。有一个徐福町,也就是徐福村,当地的村民议论,认为徐福宫就是他们的家庙,徐福就是他们的祖先。”
不止是在民间,张吉中说,在日本认祖归宗的浪潮中,官方身份最高的是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是徐福千童的后人。
张吉中:“2006年他接见了我们,谈了两个多小时。他说,他的姓氏本来不写做‘羽田’二字,而是写做秦始皇的‘秦’字,所以家乡的墓碑和过去的排位上,原来写的都是‘秦’字。”
千童中日友好学校碑。(王美中摄)
在千童镇中心小学,八排整齐的房屋,容纳了附近村庄的570多名学生就读。而这所学校的正式名称,是千童中日友好学校。在校园内的一座石碑上,记录着1995年一位日本战后的孤儿捐资400万日元兴建学校的历史。而提起这位日本友人,当年曾就读这所学校的31岁的刘凤焕,仍能第一时间说出他的名字。
刘凤焕:“我还记得那个人叫藤本幸邦,上六年级的时候赶上日本人来,给我们发橡皮、发铅笔。他们穿着和服,说话听不懂。”
记者:“比之前的学校好吗?”
李凤焕:“好啊,我们原来那破桌子、破椅子。这发给我们的都是新的,新课桌、新书、新铅笔、新橡皮。”
千童信子微型平台。(王美中摄)
千童文化成为中日民间交往的桥梁。为了进一步挖掘千童文化,千童镇修建了千童祠,并举办被称为“千童东渡”活化石的“千童信子节”。“信”就是“尊崇”,“子”就是随徐福出海的童男童女。每逢出海的农历三月二十八,千童人为解思亲之情,用木棒、铁棍捆绑成十几米高的微型平台,酷似航船上的瞭望塔,让童男童女或老年夫妇登高,由数十个壮汉抬着沿街游动。范洪胜说,每一次都有不少日本友人怀着朝圣寻根之心,参与其中。
范洪胜:“信子节本来是60年一甲子举办一次,但是一个人的寿命才七八十年,也就是一辈子才能看一次,后来改成了5年一次。我记得1993最早的那一次,济南、青岛、天津、北京、唐山,还有日本、韩国的几十个人都来了,场面壮观,街上的食材都吃光了。”
如今在千童祠旁边,已经种上了百亩樱花园。在盐山县,还计划修建一座大型的徐福公园。徐福千童研究会秘书长范洪胜说,徐福东渡日本,已经成为中日民间交往的一条重要纽带。
范洪胜:“我们中日民间交流,互相之间很多朋友,很多人脉,我们也知道日本的朋友,互相之间发个明信片,这是常有的事。”
(河北台记者魏燕智、孙立宏、王美中、冯晔、牛作交,沧州台记者张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