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民间文化研究者4年整理160多个邢台典故

26.04.2015  13:49

胡服骑射、破釜沉舟、士为知己者死,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其实都与邢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渊源。邢台市民间文化研究者白全忠醉心邢台文化,花费4年多时间,整理出160多个邢台典故,并为不少典故发源地正名。

记者见到白全忠时,他正在翻阅一本厚厚的《邢台历史文化辞典》。这本辞典在编纂时,参考了他关于邢台典故的一些考证资料。

让人们更多地去了解邢台、更多地知道邢台,让人们口口相传,流传下来,期望大家伙共同去推广。”白全忠今年50多岁,从事邢台民间文化研究20多年。他告诉记者,邢台有3500多年建城史,曾经做过五朝古都。悠久的历史为邢台市积淀下厚重的文化,流传下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典故。然而由于过去不够重视,许多典故不被大家了解,还有一些典故被大家误认为是别的地方的。2010年他去邯郸参加“成语之乡”邮票发行仪式时,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在发行仪式期间,我感觉到邯郸可以打造个成语之乡,为什么邢台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呢?邢台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去发掘、不去打造?”从那时起,白全忠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邢台典故的搜集和整理上。他四处奔走,自费前往北京图书馆等地查阅典籍文献。为了考证每一个典故的准确发生地,他不辞辛苦,走村串巷,几乎跑遍了邢台市所有的县市区和乡镇,“坐公共汽车,中午经常吃个大饼、买瓶矿泉水,只要求吃饱。天热,就在马路边睡的觉,根本就没有说找个旅馆。兜里带个200块钱,转了好几个县,待了好几天出去。

在邢台市,有一条著名的豫让桥路,这里有繁华的豫让桥市场,然而许多生活在这里的市民并不知道豫让桥名称的由来。

记者:知道为什么叫豫让桥路吗?

市民1:不知道。

记者:知道豫让吗?

市民2:不知道。

记者:为什么叫豫让桥路?

市民3:不知道。

豫让桥得名于春秋时期的刺客豫让,他为了报答智伯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几次刺杀杀害智伯的赵襄子。为了不被赵襄子认出来,他不惜在全身涂漆改变容貌、口里吞下煤炭变声,乔装成乞丐。

有一次,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时刺杀他。然而刺杀计划再次失败,豫让最终自杀。这就是豫让桥名称以及士为知己者死、吞炭涂漆等典故的由来。由于河流改道,当时的豫让桥已经不知所终。为了能考证出豫让桥的准确位置,让豫让的故事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白全忠不知道到这里考察了多少次,“来了得有好多趟了,他不是老拆迁吗,拆迁把原来位置拆的都不知道是哪块了。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安徽省桐城县,流传着六尺巷的故事。其实在邢台市,白全忠考证出明代宰相王本固就发生过这样的故事,比六尺巷的故事更早,而且找到了故事的发生地仁义巷,“这是仁义巷,王本固原来在这里面住着。到王本固家地址以后,突然间宽了,到前面这不是又挡住了吗?就在他的房子的范围内,宽出去了一墙。我们用科学数据测量,测量出来这是让他一墙又何妨。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作壁上观、以一当十,赵氏孤儿藏身邢台县赵孤庄,赵武灵王提出“胡服骑射”主张的发生地赵国信宫在邢台市柏乡县而不是邯郸,殷纣王“酒池肉林”、“长夜之饮”发生在广宗县……随着白全忠不辞辛苦地调查考证,越来越多的邢台典故被整理出来。

白全忠的努力得到了许多志同道合朋友的支持和帮助,网友段晚湖等除了帮助白全忠一起搜集、整理外,还将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文字、音频等形式发到网上,引来更多朋友的关注,点击量很快就突破了一万,现在他们正在尝试制作视频资料,“一个城市里面有这么多典故,很少见的应该是。挖掘、想法传播、发扬、保留,争取把邢台申请成典故之乡。”(记者杜岩卿、秦庆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