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5.05.2015  17:40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旅游产业体系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而实现富民强场目标已成为塞罕坝的共识。为推进森林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现采取个人了解、专题考察、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塞罕坝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与成效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坝上地区,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隔河接壤,地貌含高原和山地,海拔1010~1939.9米。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60 天,积雪期长达190 天。年平均气温-1.4℃,年均降水量437.8毫米。本地区有6个土壤种类,动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境内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全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林木总蓄积10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0%,林木平均年生长量62万立方米,全场林木资产总值42亿元,成为集生态公益林建设、商品林经营、森林旅游和多种经营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场。
      近年来,塞罕坝林场把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摆到兴场之计、富民之策的重要地位,实施以森林旅游为主导的开放带动、资源开发战略,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成效与经济拉动作用日益凸显。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塞罕坝森林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从事业型到产业型,从起步阶段到快速发展阶段”的转变,建成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森林旅游业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增收和职工致富的支柱产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一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提出了旅游兴场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培育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二是出台了加快发展旅游业建设的相关政策,确定了适度超前发展旅游业的战略。三是以旅游产业化为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组织引导工作,理顺运行机制,规范行业行为,初步形成了总场主导、齐抓共管的旅游发展格局。
      (二)建成了一批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行、游、住、食、购、娱初步配套完善。交通道路网状结构基本形成,程控电话、无线通讯基本覆盖;旅游接待设施基本满足需求。
      (三)开发了一批景区景点和项目。完成了《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和《塞罕城控制性详规》,目前已初步开发了塞罕塔、木兰、龙泉、亮兵台四大景区,建设了水上漂流、沙地摩托、骑马、射箭等娱乐项目,丰富了景点内容,提高了景观品位。
      (四)开拓了一个较稳定的游客市场。按照客源市场定位,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目前,基本形成了一个以京、津、冀为主,辐射豫、鲁、辽、苏、沪、粤等地的旅游市场格局。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旅游接待的游客人数年递增率达20%。
      (五)形成了一支旅游业队伍。森林旅游业的专业队伍经过20年的发展,塞罕坝旅游管理人员由最早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百余人,98%的旅游从业人员通过了旅游教育培训,掌握了一定的旅游知识和服务技能。
      (六)促进了旅游经济稳步发展。塞罕坝旅游餐饮业、商店业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目前已达140家,其中星级旅游饭店3家。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餐饮、运输、宾馆、土特产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培植了新的财源和税源。同时,还为林区职工家属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大幅度增加了从业人员的现金收入。
      二、存在问题与发展机遇分析
      (一)存在主要问题
      1.塞罕坝地区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大面积人工林集中连片且林分结构单一,群落稳定性差,是生态环境最具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地区。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的退化,会严重威胁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2.开发建设资金短缺,景区内部通达性较差,景点开发布局不尽合理,特别是主特色资源开发层次不深,旅游品牌产品优势不明显。
      3.宣传手段和形式单一,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生态旅游概念不够鲜明。
      4.旅游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整体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程度有待提高。
      5.塞罕坝与周围地区的御道口牧场、红山军马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森林草原生态旅游区,三地旅游资源具有重复性、互补性,已形成三足鼎立的发展局面,强有力的旅游竞争将在区域内长期存在。
      (二)发展机遇分析
      1.产业政策机遇。全国林业整体产业结构正在经历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壮大的过渡时期。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提出了构建京北皇家度假休闲区等六大主题功能区、张承草原生态度假区等七大产业聚集区的休闲旅游带总体格局,明确了张承草原生态度假区“国际水准的自驾车休闲旅游目的地,草原风情与皇家文化相融合的生态度假区”的发展定位。
      2.区域开发机遇。塞罕坝地处京津冀都市圈腹地,必将受到京津冀都市圈崛起的强劲辐射,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的旅游亮点和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3.旅游市场机遇。我国休闲旅游消费正在形成一种主流消费趋势。北京、天津两市有3000万常住人口、500余万辆私家车,河北省入境游客的80%和国内游客的40%来自京津或通过京津周转,每年河北省旅游收入的70%以上也来自这个圈层。同时职工带年薪休假也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巨大客源市场。
      4.资源互补机遇。塞罕坝森林公园和承德避暑山庄、木兰围场是一个有机整体,森林生态文化与皇家园林文化形成完美的结合,构成了京北皇家休闲旅游线路,为实现大旅游、大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实现塞罕坝森林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推进现代林场建设,就必须按照“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要求,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壮大并建成支柱产业。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一是按照生态旅游定位,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统筹公园规划、资源开发和产品设计,适度发展区域森林旅游业。二是将森林旅游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处理好政府协调与社会开发的关系,促进区域整体联动发展,避免林区社会边缘化。三是从发展区域大旅游着眼,加强塞罕坝与周边景区的差异性开发,强化区域协作,实现互惠共赢。
      (二)明确资源开发重点,实施旅游精品工程
      一是按照资源空间分布,实施以塞罕塔--木兰景区为主线、向亮兵台景区和龙泉景区两翼拓展的“一线两翼”开发战略,有序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二是加快旅游精品景点建设,深度挖掘特色资源,建设一批品位高、竞争力强的精品景点,形成一个景区一个特色、品牌景点带动景区发展的格局。三是加强以森林生态小城镇为中心的综合服务区建设,搭建旅游产业提升的新平台,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四是强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参与性休闲娱乐和淡季支撑项目的深度规划,着重研究冬季冰雪资源产品开发,推进旅游产品升级。五是利用“塞罕坝”牌商标,开发独具特色的纪念商品和饮食商品,提高旅游产品综合配套程度。
      (三)塑造生态旅游形象,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旅游市场定位,盯准客源主市场,优化市场营销网络,着重搞好新闻媒介、主题活动、会议营销、网络视频等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型宣传,开展营销口号、形象包装等系列策划活动,提高社会知名度,逐步与大旅游市场接轨,提升客源市场占有率。
      (四)保护与开发并重,推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第一的原则,强化环境保护规划,任何开发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有完善的环保处理设施设备,严禁有污染的旅游项目进入。同时加强对旅游经营者和游客的环保教育,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优共赢。
      (五)发挥企业主导型功能,实施旅游人才战略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各类旅游从业人员参加相关专业培训或从业资质考试,提高综合素质。健全招聘、竞岗激励机制,引进懂专业、懂管理、懂经营的优秀骨干人才。与旅游科研相结合,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健全科技支撑体系,探索发展新模式,从理论研究和经营实践中培养、选拔后备专业型技术人才。(塞罕坝林场  司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