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森林健康经营的调查与思考

11.08.2015  12:11

      森林健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是针对人工林林分结构单一、森林病虫害严重和空气污染等问题提出来的一个理念。人们试图通过对森林的合理经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满足人类所期望的多目标、多价值、多用途的需要。
塞罕坝1962年建场至1982年属造林为主阶段,1983年至今以经营为主,造林与管护并重阶段。近年来,林场森林覆盖率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但建场之初除了天然次生林外,主要营造的是人工针叶纯林,初植密度大,树种单一、结构简单而造成大面积林地地力衰退与有害生物入侵加重,林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形势一直很严峻。这种森林状况已经引起各级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
      一、森林资源状况
      全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面积112万亩,林木总蓄积10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0%,年平均生长量62.1立方米。现有林分中以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为主的人工林纯林88万亩,占78.6%,以白桦为主的天然林24万亩,占林分的21.4%。
      在资源分类上,商品林面积48.5万亩,落叶松占绝对优势,面积和蓄积分别占96.0%和 97.5%,而林龄30年到40年之间林地面积比例达63.5%;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63.5万亩,其中:幼龄林24.7万亩,占38.9%;中龄林面积28.5万亩,占44.9%;其它10.3万亩,占16.2%。
      二、影响森林健康主要原因
      1.林分结构不尽合理
      从资源统计上看,中龄、近熟林比例占70%,而以樟子松、落叶松为主要树种占78.6%,大量纯林的存在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对病虫害的和自然灾害的抵抗力降低,林地生产力水平低。
      2.旅游开发和森林保护矛盾突出
      近几年,随着塞罕坝旅游业蓬勃发展,进入林区的旅游人员每年达到50多万人次,游客采摘野生花卉,随处乱扔垃圾现象时有发生,当地农民“靠山吃山”思想严重,采摘野菜、种子,挖药材等活动也同样使林区内的森林健康受到威胁,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3.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
      由于人工纯林面积大,系统内自控能力差,生态环境脆弱,加之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原本脆弱的纯林生态系统受到更加严重的威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日趋频繁,适生害虫种类增多,偶发性、突发性害虫接连爆发。目前全场发生的害虫已由5种增加到15种,落叶松毛虫、叶蜂、松树皮蟓等相继爆发,每年防治任务达到10多万亩次。
      三、森林健康经营目标
      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以打造“京津生态屏障、华北避暑胜地、河北资源宝库、林业产业基地”为定位,继续实施“生态立场、营林强场、产业富场、人才兴场、文化靓场”的发展战略,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加大科技支撑和生产结构调整力度;狠抓经营理念、管理机制、技术措施创新, 坚持在保护中经营,在经营中利用,在利用中培育,在培育中开发,大力实施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建设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高标准经营,培育优质、高效、健康的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能。
      四、森林健康经营对策
      1.加大抚育力度,调整资源结构
      针对大面积同龄人工纯林的物种单一、长势下降、景观单调、土壤酸化及病虫危害严重等现状,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本着打造科学、持续、健康的森林资源为目标,在提高森林生态整体功能、提升森林景观品位、保持资源总量持续增长的前提下,通过采取机械疏伐、低保留抚育间伐、定向目标伐、块状皆伐、引阔入针等经营作业,在调整资源结构和培育大径材的同时,促进林下灌、草生长和诱导异种进入,逐步使森林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森林结构,培育速生、丰产、高效、优质、健康的森林资源。
      2.加强生境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对于疏林地、灌丛林地,在封山育林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增加地带性植物种类,使已经受到毁坏或现存量处于濒危状态下的动植物种类得到保护,栖息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3.启动人工林近自然化经营和改良示范工程,提高林分质量
      引进近自然经营和森林健康理论,创新经营模式,对进入经营期的中、幼林及时进行割灌、定株、清理、修枝、疏伐等抚育作业,为保留木个体生长创造空间和条件,加速林木生长;对中龄以上林分科学地实施疏伐和主伐,形成结构配置合理、大中小径材全面发展的理想模式。通过天然化经营,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
(塞罕坝林场  王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