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扎堆分红 基民快快打理

04.02.2016  00:17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王 巍

2016开年以来,股市表现依然不尽如人意,但是基金却开始上演一年一度的分红大戏。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19日,今年以来已公告分红的金额达476亿元,其中已经实施分红的达220亿元之多,创历史新高。分析人士表示,尽管经历起伏,但去年股债市场整体上表现良好,基金“手有余粮”,有条件在年初通过分红方式锁定收益。专家也建议,基民最好赶紧查一下自己的账户,看看自己的分红收益有多少,打理一下自己的基金资产。

已有330多只基金“发红包

什么是基金分红?业内人士介绍,基金分红就是将基金收益的一部分以现金或折算成基金份额的形式派发给投资人。因此,基金分红后净值将发生大幅下跌。

通过大比例分红后,基金公司可以合理降低资金仓位。现金分红的可以落袋为安,红利再投资的投资者,基金经理可以低位加仓。基金一般选择年初分红有一部分是由于在排名战结束后减仓调仓后主动分红,更多的原因则是基金公司进行市场营销的手段之一,目的是促进基金的销售。”省会某股份制银行理财师孙亮表示。

去年公募基金大赚超7000亿元,点燃了各大基金公司年初分红的热情。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月25日,已有331只基金发布分红公告,分红总额达到499.16亿元,同比大增119.25%。

行情震荡,基金分红却不遗余力,原因何在?一方面,分红可以锁定收益,加之产品数量不断增长,部分产品契约有硬性分红规定。另一方面,则是基金公司进行市场营销的手段之一。

数据显示,105家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公司中,1月以来共有51家基金公司旗下产品进行分红,其余54家基金公司按兵不动。

债基是分红主力军。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月13日,今年以来共有16家基金公司旗下22只产品实施分红,合计派发红包39.27亿元;除此以外,另有128只基金公告将于本月内实施分红。

从类型上看,债基等低风险产品仍然是分红主力。统计显示,在已分红的22只基金中,偏债型基金有13只,在公告即将分红的128只产品中,有62只偏债型基金,占据分红产品半壁江山。

此外,还包括货币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QDII基金等多类型产品。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11日,鹏华美国房地产自成立以来年化回报达4.57%,将在近期进行2016年第一次分红,这也将是该基金成立以来的第12次分红。

一直以来,基金公司分红是一种“笼络”投资者的工具。由于受股市高送转的影响,基民往往也把分红视为“利好”,投资者往往憧憬除权后的填权行情。1月30日,记者的一位同事表示:“我所有的基金都是选择的红利再投资分红方式,我对基金的前景还是看好的。

不过,在一些老基民看来,基金公司所谓的发红包也有“慷基民之慨”之嫌,更像是基金公司的营销手段。一位基民直接在基金吧里表示,“我们自己的钱为什么要基金公司来分红,赎回不就可以了吗?

分红有门道,抢购需小心

对基金“小白”而言,可能还不能了解现金分红和红利再投资的区别。简单而言,如果选择的是现金分红,则意味着落袋为安;如果选择“红利再投资”,则意味着基金份额增加。

我国投资者之所以喜欢基金分红,除了资金流动性的考虑,也与部分投资者更偏好净值低的基金有关。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就像有的股民喜欢炒低价股,如果基金净值比较高,可能有的投资者认为风险较大。因此,基金公司也就投其所好,通过分红、拆分降低基金净值。

此外,基金大规模分红也可能与基金经理对后市不明朗的投资倾向有关。“公募基金有仓位限制,如果基金公司不看好后市,将手中的股票变现后分给投资者从而降低风险,这也是一种策略。

那么,如果基金公司公布了分红公告,是否可以买入呢?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申购基金需要手续费,如果赶在权益登记日前买入分红基金,若选择现金分红,基金公司将分红返还给投资者,投资者白白损失了申购费。

后市,基金发行面临考验

进入2016年,尽管股市一路暴跌,但公募基金并未停下新基金发行的步伐。仅元旦过后的一周,已有29只(A/B/C分开计算)基金发行。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基金公司在新基金的设计方面花了不少心思,并大打“特色”牌。如有产品贴上了“发起式+浮动费率”的亲民标签;也有产品亮出“绝对收益”的实在招牌;而光大保德信基金则发行了业内首只“指数轮动化”产品——光大保德信风格轮动混合型基金,以其“指数轮动”策略战胜市场。

数据显示,公募基金去年12月单月规模增长超过万亿元,最终创出8.4万亿元的历史新高,华丽地交出2015年成绩单。不过,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年底冲规模的任务结束,以及1月市场仍然承受各方面的压力,一季度基金发行规模或出现显著回落。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称,从投资的角度看,现在是通过基金介入市场的好时机,因为此时股票估值很低,基金净值也较低,未来增长潜力大。“散户往往是在行情好的时候买基金,逆市买入的比较少。但整体而言,目前是买入偏股型基金的好时机。

但有关专家也提醒投资者,基金尽管风险要小于股票,但依然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