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村网络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14.01.2016  09:37
  网络交易引发整个消费市场重新布局,触角已延伸至广大农村地区。农村与大城市虽有差距,但网络交易无地域性,违法行为越来越复杂,面对庞杂的网络市场,作为监管部门,存在诸多问题与需求。
   
  一、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技术问题。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监管人员少地域广,网络违法行为更为隐蔽。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高科技犯罪,监管部门缺乏足够资金购置先进的监管设备、建设高效的监管平台。执法人员即便有高度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心,发现了网络违法行为也往往茫然无策,难以通过域名、IP地址、电话号码、银行账户等线索来确定违法主体,使之受到应有的处罚。
     
  2、监管机制问题。国务院“三定”方案早在2008年就将网络市场监管职能划给了工商,但直到现在,部分基层工商部门在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等方面尚处于襁褓之中。然而,其他各项改革却接二连三,造成基层人心浮动,无所适从。查办网络违法案件还处于摸索阶段,从监管手段看,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发现案源难,固定证据难,执行起来也难;从顶层设计看,管辖权确认、跨地区取证和执行都没有明确的机制;从协作联动看,不仅与公安、通信管理等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即便在工商系统内部也缺乏有效协作。
     
  3、法律保障问题。当前,很多网站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违法行为,对于情节轻微的,可通过行政告诫责令其改正,但对于严重扰乱公平竞争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亟需完备的电子商务配套法律、法规来规范。而目前只有《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对于基层来说,该办法可操作性值得商榷。首先是对第三方交易平台的监管不容易落实,面对“淘宝”这样规模的企业,异地基层监管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是在力度、细度上有欠缺,对很多违法行为只是“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再处以罚款”,对于基层监管部门来说,不好操作;最后是对网络无照经营行为的定义有点模糊,《办法》第七条规定对于自然人 “具备登记注册条件的,依法办理工商登记”,这里的“条件”具体指什么,让基层不好把握。
     
  4、人员素质问题。网络监管要求一线执法人员拥有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取证技巧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但目前基层工商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需要培养引进一批熟悉工商业务、精通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类似公安部门“网络警察”那样比较专业的执法队伍。
     
  5、执法成本问题。网络经营无需店面、仓库,没有租金、税款,有的甚至是买空卖空,证据固定难、责任追究难。一个违法行为即便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查到了,违法经营者只需花几分钟的时间换一个IP就可以继续进行违法经营,违法成本与执法成本差距太大,这也造成监管“瓶颈”。
       
  二、前景展望
       
  面对迅猛发展的网络交易市场,作为监管者,工商部门应该引领时代潮流,拥有比网络公司还要优秀的专家技术队伍,站位一定要高,在技术上必须更胜一筹,制定法规政策方面也要有前瞻性。
       
  1、网络案件查办力度大大提高。依托完备的法制体系,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立高效的网络监管平台,基层执法人员通过日常监控,基本可以掌握辖区内网络经营的具体情况,发现案源,然后利用先进的电子取证设备,如便携式取证箱、高速硬盘复制机、取证塔等,依法准确固定电子证据,“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让网络违法行为处于天罗地网当中,无处遁形。
       
  2、建立好两个数据库。首先是网络市场经营主体数据库,这是网络监管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可进行全网搜索对比,将网商信息纳入监管视野;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利用网格化监管职能,通过一线巡查锁定网商;还可以与电信管理机构进行数据对接,实现互补。
       
  3、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在不久的将来肯定能够实现,可按照一定的标准,自动将网商进行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工商部门能够实时锁定、监视、关闭违法网商,就像现实中对违法经营场所的查封扣押一样便捷。
       
  4、12315平台真正成为消费者的“保护神”。12315投诉举报平台得到高效利用,投诉举报、受理交办、督办转办环环相扣,渠道顺畅,及时高效,“先行赔付”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工商部门既打击了假冒伪劣,又维护了公平竞争,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感到公平公正,觉得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证。□河北省深州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 寇 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