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锋:城市拆建不是一道奢侈的“加减法”

25.06.2014  12:10

    云南省河口县有一个名为“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的项目,这个2011年2月完工的项目被当地誉为“边境明珠”,总投资额为2.7亿元。但在3年之后的2014年5月23日,该项目却开始动工拆迁,拆迁补偿费用保守估计要3亿元左右,高于它的建设费用。(6月20日《郑州日报》)

    初中有个数学题想必大家都印象深刻。有个水池,一边注水一边放水,注水比放水快,给出多出的水流量,问多长时间能把水放满这个水池。姜昆在相声中表演了这个桥段,他的结论是“这不是吃饱撑的嘛!

    数学中出现这样的加减法,其实并非吃饱了撑着,生活中是有这样的知识运用。但是在城市拆建过程中,人为地做起了这样的加减法,那恐怕就不是“吃饱了撑着”所能解释的。

    因为要完成“形象提升”,建成三年的河口县“文化长廊”将被改造为城市公共空间和平台,在这即将成为瓦砾的建筑背后,是只有三年的短命,以及将近2.7亿元的不菲造价。

    和这次不计成本的“”相比,三年前的“”也似乎也底气不足。河口县的文化长廊在语焉不详的“政府特批”中上马。因为建筑工地在中越边境,当地官员担心“可能会引起边境纠纷”,但这在当时没被当成反对的理由。

    这样一个事关当地形象和经济发展的建筑带,在多方寻求意见和论证后存有不同意见,却为何拗不过“主要领导”的力主,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文化长廊能够惠及百姓的就业,丰盈当地的旅游形象,那也是好事一桩。但三年后的它怎就逃不出被拆除的命运,这又是怎样的情何以堪?

    该建筑的拆建过程中,皆有上峰的意志来进行铺陈。从“政府特批”再到“方案”,建筑的生死皆在纸上被圈定了宿命。推土机下和补偿拆迁费用,或许能创造出赏心悦目的GDP,但是更深层次的一本帐,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算过?

    我们应该让城市的建筑寿命更长久些,而不应该患上拆建亢奋症。一块砖头也是民意,一片瓦砾也是公帑。当拆建之间年份的间隔距离如此短暂,当成本巨大却没人计较的时候,那总应该听听最后埋单的纳税人之意见吧?遗憾的是这道最重要的程序,却长时间地被选择性遗忘。

    以前我们经常痛心于老旧文物建筑被拆被建筑。济南老火车站、梁思成故居,都在非常规逻辑中转换着自身的命运。当文物建筑尚不能明哲保身的情况下,那些个还能闻到油漆味道的新建筑也被圈上了“”字。新旧交替是好,却也不能这么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