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垃圾那些事儿①】河北各地垃圾分类喊了多年难落实

16.06.2014  11:26

    阅读提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垃圾随之而来,如何处理垃圾成为一道绕不开的课题。

    据统计,省会 石家庄 日产生活垃圾2600多吨,年产生活垃圾96.7万吨,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相关研究数据预测显示,到2015年,河北省年垃圾产生量为1127万吨,可以堆出30多座百层高楼。垃圾分类落实难、垃圾填埋侵占污染土地、垃圾焚烧不当污染大气、农村垃圾管理粗放问题多、餐厨垃圾有可能流向地沟油黑作坊、有毒有害垃圾和医疗垃圾处理不当将影响人体健康……

    一系列由垃圾引发的问题该如何面对、怎样破解?本报今起推出《关注垃圾那些事儿》系列报道,探讨垃圾处理的破局之道。

    今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从2011年起,河北省便开始全面向垃圾“宣战”:当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省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将 唐山邯郸 建成我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2012年7月,石家庄市神兴小区成为该市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如今距离2015年仅剩半年,经调查,唐山、邯郸的垃圾分类进展不大,省会神兴小区的垃圾分类也只热闹了一时。喊了多年的垃圾分类,为啥这么难落实?

最终环卫工都是混着收,我们分着扔还有啥意义?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邢杰冉、王思达

    垃圾分类卡壳,别光拿居民观念说事儿

    5月26日,在省会神兴小区,记者看到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分类垃圾桶依然在“坚守”岗位,但桶内各色垃圾混杂,与其垃圾分类试点的身份并不相符。

    “我们小区刚成为试点时,居民分类扔垃圾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可好景不长,大家发现无论怎么辛苦分类,环卫工都混着收,这样分着扔还有啥用?”神兴小区管委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垃圾分类是城管部门主导的,居民们分类投放到位了,但该城管部门继续监管的收集、运输、处置环节却掉了链子!

    神兴小区南门西侧的“垃圾分类转运站”与其他垃圾转运站比多了“分类”二字,但里面的景象却印证了那位工作人员的话:这里与普通垃圾转运站比别无二致。一个两米见方的垃圾集装箱嵌在地下,不时有环卫工人倒入收集的垃圾,未作任何分类。此外,记者调查发现,虽然石家庄、唐山、邯郸、 秦皇岛 等市的市内多数街道上,都设有分类垃圾桶,但果皮、食品袋、废纸、吃剩的食物等都被市民随手扔进垃圾桶,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明明有垃圾分类政策,却连最初的分类投放都进行不下去,显然不能光拿居民有没有分类观念说事儿。“如果不考虑政策的可操作性,分类的具体标准,垃圾分类各个环节需要哪些配套设施,垃圾分类永远只能是一句空话。”河北环保联合会副会长、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张忠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