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古城墙打捆申遗

16.06.2015  10:53

 

有我省的宣化和正定

将联合申报中国明清城墙世界文化遗产

■正定城墙。

■宣化城墙。

本报讯(记者 冬子)继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路也迈出第一步。在湖北荆州刚刚结束的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第三次推进会上传来消息,“中国明清城墙申遗”名单除南京、西安、荆州等8个城市外,宣化、正定、开封、长汀、肇庆等5地也将加入其中,使中国明清城墙申遗工作形成“8+5”捆绑模式。

申遗”之路:全国13城打捆申遗

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多城市“组合式”联合申报遗产项目。2006年,江苏“南京城墙”、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9年,浙江“临海城墙”、湖北“襄阳城墙”申请加入联合“申遗”项目,2012年4月,安徽“寿县城墙”及“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也同样提出申请。2012年7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8个城市共同组成了“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

去年,我省的正定、宣化,以及河南开封、广东肇庆、福建长汀也提出想参与明清古城墙联合申遗。在湖北荆州刚刚结束的第三次推进会上,13个城市的专家代表均参加,将以“8+5”捆绑的模式联合申报中国明清城墙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墙历史价值最高的南京被推举为“牵头”城市。

宣化城墙是独有的“镇城”城墙

据张家口市宣化区文保所的文物专家介绍,宣化古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宣化古城因长城而建,是长城防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明代长城九边军镇的代表,“宣府镇城”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在申报城市的序列中,其他城市城墙分别代表了明清时期的都城、二级王城、府城或州城和卫所等城市体制,唯独缺“镇城”这一环节,宣化可以补序列之缺。

史料记载,宣化城墙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周长12120米,底厚14.4米,高11.2米,为正方形城堡。由于历史变迁,宣化城防设施大多不复存在,但城垣基本保存下来。今年,宣化区启动西城墙修复工程,将完成西城墙北段修复工作。此段城墙全长1554米,截至目前有800米城墙完成夯土,全部工程计划9月完工。

正定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城墙曾被列为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十大古城墙。正定城墙始建于北周,明朝设真定府,直隶于京师,成为拱卫京师的重要城镇,因此城垣不断修缮,后世重修或改建均在明万历四年基础上进行。

申遗时间表:至少需要准备五年

虽然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已踏出第一步,但申遗之路还十分漫长,至少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准备。去年11月9日在浙江临海召开的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第二次工作推进会上,曾初步制定了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间表”。

按照这一“时间表”,将于2015年年底前完成申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2016年3月底前正式向国家文物局递交申报材料,2017年1月10日前正式上报世界遗产中心评审,2017年8月底前迎接国内外权威专家的最终考察,2018年6月底前接待最终考察与世遗评审,迎接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

专家表示,大运河申遗前后用了八年时间,明清古城墙联合申遗前期打基础至少需要四年时间,再加上一年左右冲刺,预计至少5年时间各方面才能成熟,才会正式提出申请。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将为明清城墙申遗提供很好的经验。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