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赵大地续写绿色传奇
在燕赵大地续写绿色传奇
——我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构筑京津生态屏障纪实
6月的塞罕坝,打开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驱车穿行在林场中,可望万顷碧波接长天,可听阵阵松涛抚远山。 (资料图)
穿林海、跨草原,一道“绿色长城”巍然矗立于山海之间,与蜿蜒于河北大地的古老长城交相辉映,展现着这片土地上新的绿色文明。
55年,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前赴后继、艰苦卓绝,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成为首都和华北地区的水源卫士、风沙屏障,用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绿色传奇。
在塞罕坝精神的感召下,燕赵儿女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用对绿水青山的不懈追求,再造更多的“塞罕坝”,为京津阻沙源、为京津蓄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百姓聚财源,在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进程中,续写了新的绿色传奇。
制图/孙涛
目前,全省林地面积已达90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3.8%增加到现在的32%。其中,防沙治沙重点区域内的张家口、承德两市,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9%和56.7%,由沙尘暴加强区变为阻滞区。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河北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大力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近5年来,全省已完成造林面积2300多万亩,相当于每年再造4个塞罕坝。
人工造林的世界奇迹
塞罕坝,“中国最佳森林公园”,“河北最美的地方”。 (资料片)
今天的塞罕坝,林海绿原、水草丰茂,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
但是,55年前的那个秋天,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从全国18个省(市)集结上坝时,面对的却是“黄沙满天飞、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漠。高寒、低温、冻土,对人的生存都是个巨大的考验,人工造林的成活更是他们面对又必须破解的难题。曾经,连续两年不足8%的成活率,把塞罕坝机械林场逼上了“一上马就下马”的绝境。
肩负为首都防风固沙、为京津涵养水源使命的塞罕坝人,没有屈服于自然环境的恶劣,他们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倔强地植下自己的信念。
上世纪六十年代,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创立初期条件异常艰苦,务林人员吃住在这样的简易窝棚内。 (资料片)
攻坚克难,改进传统的遮荫育苗法,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因地制宜,改进苏式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摸索出“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技术”……科学求实,是信心回升的底气。
1964年春,背水一战的马蹄坑大会战全面胜利,创业者们面对满坡的嫩绿抱头痛哭。这一役,开创了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也开创了国内使用机械成功栽植针叶树的先河。从此,塞罕坝造林全面铺开,创造了中国高寒沙地造林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到1982年底,林场一期建设规划完成时,塞罕坝机械林场造林96万亩,保存率70.7%,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之最;
到2016年底,林场造林面积达到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
科学管林、科学护林,55年来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没有发生过一起大面积有害生物灾害……
55载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一代代塞罕坝人在茫茫荒原上躬耕不息,造就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 记者贾恒 田明 赵海江 霍艳恩摄
美丽高岭上的百万亩林海,是忠于使命的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创下的奇迹。而河北大地不断扩展的绿色版图,也是燕赵儿女一代接一代、一战接一战、一轮接一轮与风沙鏖战续写的传奇。
——三北防护林河北贡献利在千秋。
197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个彪炳史册的重大决策——用时70年,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39年来,河北省内的三北防护林体系不断扩大,全省9个设区市的50多个县(市、区)共同参与构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
目前,三北防护林正在实施第五期工程,我省已累计投入2.2亿多元,造林绿化3980多万亩。以现在的河北省人口总数计算,相当于每个河北人造了半亩林。
张家口市塞北林场沽源分场冰山梁营林区 (资料片 塞北林场供图)
——“再造三个塞罕坝”再度震惊世人。
作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部分,1999年,我省启动“再造三个塞罕坝”工程,在张家口塞北和承德丰宁千松坝、围场御道口开始建设三个总规模521万亩的大型生态林场。
到2016年底,省级投入1.4亿多元,三个林场完成造林绿化377万亩,森林覆盖率近50%。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到2021年,三个林场要新增造林面积14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72.84%。
——“绿色办奥”建设京北绿海。
作为我省林业的“一号工程”,2022年北京冬奥会绿化项目规划总任务87万亩,涉及张家口市崇礼区、怀来县等9个县(区),重点实施崇礼奥运绿化、迎宾廊道绿化、京张赛事连接线绿化三大工程。截至目前,已分别完成各自任务的65.22%、95.45%和87.1%。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邢台县前南峪村,82条沟谷、8000多亩山场全部绿化,植被覆盖率达94.6%。 记者赵永辉摄
与此同时,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建设初见成效,成片林地郁郁葱葱;太行山绿化攻坚行动全面启动,巍巍太行更加秀美;小流域治理成效显现,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更有持续36年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累计10.2亿人次共植树37.8亿株,总面积达870万亩。党员先锋林、巾帼林、青年林、结婚纪念林等成为燕赵大地靓丽的绿色风景。
英雄创业越千秋。
塞罕坝和再造塞罕坝的奇迹,让人们记住的不仅仅是绿潮的涌动,更有精神的传承,“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在无数人心中引发持久的共鸣。
当年,王尚海(左三)和职工一起研究造林技术问题。(资料片)
王尚海,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马蹄坑大会战前,为稳定军心、表达决心,他把承德市内的住房退还给组织,把爱人和5个孩子接上了坝,决绝地奔赴战场。之后,他在塞罕坝一干就是13年。1989年底,他弥留之际,最后吐出的三个字是:“塞——罕——坝——”他去世后,骨灰就撒在他当年赢得第一场造林胜利的马蹄坑。如今,这片寄托着塞罕坝人对老书记深深怀念的林海,被命名为“王尚海纪念林”。
李宝金,塞北林场第一任场长。这位造林“拼命三郎”、全国绿化劳模,一年四季几乎天天“长”在林地里,就是大年初一也要到林子里转一圈。有人说他只亲树、不亲人,妻子生病也很少陪在床前,可铁汉柔情又有谁能真正懂得——1997年,48岁的妻子撒手离去,他不立墓碑,在她坟前栽下一片树,让他平生的“最爱”陪伴长眠的亲人。
如今,塞罕坝第一代务林人大多已经离开人世,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当年,塞罕坝曾是全中国知识分子最集中的林场,127名大中专毕业生“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的子女由于缺少良好的教育,没有一人考上大学……
雨后,一批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的“80后”大学生,齐力将拖拉机从泥滩中推出。如今,塞罕坝精神正在他们身上传承和发扬。 记者贾恒 赵海江 霍艳恩 田明摄
塞罕坝和再造塞罕坝的奇迹,是一代代燕赵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人间奇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有为这些绿色奇迹牺牲与奉献的人,都成为了这壮美景色的一部分,成为持久震撼人心的力量。
华北地区的生态屏障
“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当年塞罕坝的创业者几乎每个人都能准确说出这27个字,这是原国家计委在批准塞罕坝建场方案时明确的建场目标。
塞罕坝林场工人小心地植下一株幼苗。 (资料图)
55年艰苦创业、造绿不止。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8%提高到现在的80%,年大风天数平均减少30天。如今,这里的一弯深绿,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着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带动下,承德市加速推进造林绿化,全市有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时的30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339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8%提升到56.7%,再造了25个塞罕坝,成为华北最绿的地区。
1999年起,我省“再造三个塞罕坝”工程启动,阻挡风沙南下进犯华北的又一场大型战役,在张家口塞北、丰宁千松坝、围场御道口三地同时摆开了战场。
这是华北地区自然条件最恶劣、土地沙化最严重、生态系统最脆弱的三个地方,也是京津主要风沙物源地和风沙通道,是官厅、密云、潘家口三口京津“大水缸”主要集水区,更是华北地区抵御风沙的第一道生态防线。
张家口市塞北林场沽源分场南滩营林区茂密的落叶松林。(资料片由塞北林场提供)
同样的苦寒高僻,同样的义无反顾,和当年塞罕坝的创业者一样,近千人的造林队伍迅速集结,挺进荒山、开进沙地,建起了11个分场、44个营林区。
塞北林场工程区大多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岭,山高坡陡,土层很薄,水土流失严重。当地人都知道,在干旱的坝上地区要想种活一棵树太难了!首任场长李宝金带着一队“死把楞拧”的务林人,硬是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道道技术难关,实现了看天种植、就墒造林等一个个技术突破。工程区苗木成活率达到75%以上,种植模式被推广到西部干旱省份。
满目青山是对务林人“绿了青山白了头”坚守的最大褒奖。到2016年,“再造三个塞罕坝”工程使得134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在首都正北方形成了一道宽约30公里、长约36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
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喇嘛山口大桥,当年曾被风沙淹没,每年旅游旺季到来之际都要先用铲车清理积沙。如今,这里绿树成荫,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卢云成摄
沙尘暴曾经是2000年以前中国北方春天常见的恶劣天气。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黄沙埋房”的景象曾经通过媒体的报道引发全国关注。当年,领导、专家要来考察沙情,进村的路都需要乡亲们花好几天专门清出来。
今年春天,再上小坝子。一路看到的“沙退山绿”奇观,听到的“人战黄沙”故事,让人不禁惊叹于生态修复的功效。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已由16.6%提高到29.6%,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59%。
“春天是一场场大风,刮得天通黄、路难行……我们把春天弄丢了。”这是小坝子乡槽碾沟村村民韩祥的女儿上初中时写的一篇作文。“如今好了,我们这儿风和沙分家了,风照样刮,但沙子没了。”老韩说,“我们把春天找回来了!”
全民义务植树的热潮在燕赵大地持续。 姚伟强摄
瞄准目标、压实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我省打响了新时期造林绿化的攻坚战——
张家口市大力实施“生态兴市”战略,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工程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截至2016年,全市有林地面积达2157万亩。
秦皇岛市全面实施“1146”绿化重点工程,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去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32.85万亩,完成省下达指标计划的276%,为历年之最。
廊坊、保定、沧州的47个县(市、区)纳入京津保生态过渡带,2016年造林100万亩,保廊沧与京津绿屏相连、绿廊相通的一体化生态格局正在形成。
2013年10月22日,塞北林场的务林人冒雪巡查林场。多年来,他们无私奉献,用青春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记者赵威摄
营林造林,还要管林护林。王文花是沽源县榛子沟村村民,也是塞北林场沽源分场护林员。虽然她只去过3次北京,但却一直觉得自己与北京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这些年来,她一年有6个月时间待在山上,每天都围着林场转,一天要步行十多公里,花上三个多小时查看防火情况。
在丰宁国营林场最偏远、条件最恶劣的茶棚营林区,区长韩立今和护林员潘洪军看护着1万多亩林地,巡山几乎成为两人生活的全部。常年的巡山护林让两人成为最要好的朋友。2014年潘洪军去世了,在他弥留之际留给韩立今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看好咱们的林子!”
管林护林,还要健全机制。
塞罕坝机械林场坚持生态建设为主,护林防火第一,已经建立了地面巡护、人工瞭望、视频监控、卫星监测、空中预警和专业扑火队伍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防控网络。塞北林场建立了林业公安员、林政员、专职护林员“三位一体”的护林机制,200多名护林员常年坚守在山上,做到了山上有人护,山口有人看,路上有人巡……
位于丰宁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区。 姚伟强摄
《河北省第四次沙化土地监测报告(2009年)》显示,五年监测间隔期内,京津周围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12万多亩,实现了土地沙化逆转。
国家气象局的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数为56.2天。近年来,北京春季沙尘天数保持在每年7.5天左右。
协同发展的绿色支撑
2014年早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和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把河北的生态环境修复好、保护好、建设好,不断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是新时期河北承担的国家使命。
按照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定位,我省以国家重点造林工程为带动,突出重点区域,加快生态修复,努力构建起京津保城市生态空间核心保障功能区、坝上高原防风固沙生态修复功能区、燕山—太行山水源涵养与综合治理功能区、冀东沿海生态防护功能区、冀中南平原生态修复与高效林业功能区,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备、产业优化的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安全格局。
“滦河源头”吐力根河,河道蜿蜒曲折,远远望去像一条玉带飘落在坝上草原。 记者贾恒 田明 赵海江 霍艳恩摄
东猴顶山,海拔2292米,巍峨耸立于丰宁与赤城交界处,是京北第一高峰。七月,是东猴顶最美的季节,树木葱茏、绿草如毡、山花烂漫、溪流潺潺。“这里就是京津‘三江源’。”千松坝林场副场长何树臣站在界碑梁上说。
25年来,何树臣走遍以东猴顶为核心的丰宁泛坝区域,他考证绘制的地理水文图显示:滦河、潮河、白河皆主源于此,一路汇集多条支流,以沿坝山峰为分水岭。分水岭西北流入滦河系,进入潘家口水库,每年向天津输水17亿立方米,占水库来水量的95%。分水岭东南并入潮白河系,汇入北京密云水库,每年为其提供56.7%的蓄水量。
2016年8月,张北县海流图乡小乌土村的村民们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耿俊摄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近年来,承德、张家口全力推进京津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力保京津充足、安全用水。到今年5月底,两市已累计完成造林绿化3851.73万亩,完成投资138.78亿元。其中承德年自生水量达到37.6亿立方米,目前已初步建成滦潮河上游水源涵养林、沿边沿坝防风固沙林、低山丘陵水保经济林等五大防护林为主的生态屏障,全市森林涵养水源能力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了18.5倍,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年产水量的1/3送往京津。
百里潮河川,两岸稻花香。有9亩水田在手,滦平县虎什哈镇西营房村村民闫继东一家,原本日子过得殷实。但从2007年起,他开始改种旱地玉米了。
这一年,由北京每年补贴近6000万元,支持密云水库上游张承两地实施“稻改旱”工程,共10.3万亩。
“种水稻亩产1200斤大米,每斤按一块五毛钱计算,亩收入1800块钱;种玉米亩产也是1200斤,每斤五毛,收入才600块。”闫继东和同样想不通的村民找到县政府,要问个明白。
“改种玉米每亩节水600立方米,10.3万亩‘稻改旱’每年节水量相当于5个多西湖。”闫继东至今清楚记得县里的答复,咱不能光顾自个儿,得考虑首都用水大局。
“咱普通农民能为北京做件大事儿,光荣,我们改!”这一年,闫继东和潮河两岸11236户承德农民一起将7.1万亩水田改做了旱地。
五年来,承德推广节水灌溉面积136.85万亩,年可节约灌溉用水5.18亿立方米。在张家口,截至2016年底,节水灌溉面积294.63万亩,年可节约灌溉用水4.13亿立方米。
为恢复生态,彻底消除网箱养鱼造成的水体污染,潘家口水库宽城水域依法取缔网箱养鱼,当地渔民积极响应,清网售鱼(2016年11月摄)。 记者田明摄
宽城满族自治县桲罗台镇永存村村民张春良最近闲了下来。4月30日,出清了最后一箱鱼之后,这位年收入20多万元的养鱼户,开始“待业”。此前,他们两口子打理着上百个网箱,忙得连到邻居家串门的时间都没有。
1983年,潘家口水库承德库区3万农民响应“引滦入津”号召,舍农保水,或搬离或后迁。30多年后,库区1万多名渔民为保证供天津用水质量再次弃渔保水。去年11月以来,他们拆掉了潘家口水库中全部38982个网箱,打捞出成鱼、半成鱼、鱼苗4445万公斤,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半年。
为保证向京津供水安全,承德市近10年来先后取缔“五小”污染企业1410家,禁上项目2200多个,年减少利税50亿元,今后三年将完成60平方公里损毁山体复垦披绿,转产转型矿山企业400家,淘汰取缔矿山企业300家。张家口市已累计关闭污染企业600多家,停产治理300多家,未来将利用4年时间,有序退出全市404处矿山,基本实现“无矿市”目标。
今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时,曾特意走到临时展馆的户外平台上远眺。
山岭沟壑中,一排排树木连片成林,许多是几年前栽种的人工林。
省委书记赵克志对总书记说:“等到2022年,这些树木一定能更挺拔秀美。”
贯彻“绿色办奥”理念,张家口市掀起了新一轮的造林绿化高潮,将利用7年时间完成人工造林678.04万亩。到2022年,森林面积达到2764.65万亩,覆盖率达到50%。
2016年8月,张北县小乌土沟村的村民正在植树。如今,植树固沙已经成为张家口坝上人的自觉行动。 记者贾恒摄
7月中旬,张家口进入雨季造林,对于坝上地区面临退化的百万亩防护林来说,这预示着一次新生。一棵棵枯萎杨树已被伐掉,补种的一棵棵樟子松长势正旺。
2014年5月,《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退化林分改造试点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总投资近6.8亿元,其中河北和北京各出资约1.77亿元。3年来,试点项目区已累计完成林分改造121.57万亩,经过更新改造的林地疏密得当,生长状况良好,林业生态体系格局初步形成。
《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17%左右且达到国家规定要求,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5%。
美丽河北的绿色动能
“深呼吸”也是一种资源!
日前,在承德市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承德)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一款罐装650毫升、将7升空气压缩其中的塞罕坝牌“森林空气”吸引了海内外客商的关注。
负氧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据检测,塞罕坝的森林空气里富含原生态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含量最高达8.46万个。平均含量是城市市区的8到10倍。塞罕坝的森林每年还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199万人呼吸一年之用,是当之无愧的华北绿肺、天然氧吧。
塞罕坝是当之无愧的华北绿肺、天然氧吧。 (资料图)
“卖碳”是把森林空气变现的又一个新途径。
“卖碳”就是碳汇交易。森林具有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绿化实施单位通过种植碳汇林,测定可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再将其在交易市场挂牌出售。碳排放单位则通过购买二氧化碳量,来抵消其工业碳排放。按照中国碳汇基金会测算,塞罕坝机械林场有45万余亩的森林可以包装上市。根据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格,交易总额可以达到3000多万元。碳汇交易资金可以用来更好地抚育森林,培育二代林,提高森林质量,形成林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2015年,承德与北京市共同启动了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包括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孤石村、二道河子村等6个村共1544户村民成了我省因林业碳汇交易受益的首批林农。运行一年后,丰宁千松坝林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完成交易69191吨,平均交易价格每吨36.73元,实现交易额254.14万元。
去年9月,丰宁千松坝林场将41.6万元碳交易费用拨付到孤石村。这让一直半信半疑的林农终于相信,眼前这片绿色的林子每天一呼一吸就能赚钱:“搞了碳汇林才明白,敢情企业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咱造林子就要把多少好空气补回来!”
一棵树就是一台制氧机,一片林就是一个蓄水池。繁茂的森林,优质的水源,不仅带来了绿色的生态环境,也为各地催生出更多绿色的新兴产业。
坝上草原的七月,远离了闹市的喧嚣,多了一份广阔与浩瀚。 (资料图)
“张家口的天,是蓝蓝的天,白云朵朵不新鲜……”2014年,一首名叫《张家口人敢卖天》的歌曲在网络上传唱。
张家口长踞长江以北空气质量最好城市的榜单,与近年来周边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荒山绿化等生态建设项目有着直接关系。
因为这片蓝天,坝上的张北有了“中国数坝”的战略定位,开始在云计算产业领域发力。“张北气候冷凉、空气干净、能源充足、环境优越,接近于理想的第4代自然冷却方式的数据中心气温条件。特别是全年好于二级的天数有346天,可极大延长服务器使用寿命,降低能耗,节约生产成本。”谈到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天然优势,张北县云计算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张家口市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在积极承接京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中有了加分项,借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去年,张家口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93.7亿元,同比增长23.1%。
这是2016年9月12日拍摄的阿里巴巴张北数据中心。当天,位于河北省张北县的阿里巴巴张北数据中心一号、二号园区宣布启用,成为阿里巴巴各项核心业务在北方重要的基础设施,将为包括京津冀区域在内的北方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为中小企业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服务。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因为一汪碧水,地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主战场的承德,找到了一个生态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据勘测,现今中国北纬41°地区以及华北地区,唯一不缺水的地方就是承德。每年,因造林植绿,承德自生水37.6亿立方米,人均淡水资源接近1000立方米。
水,给了承德起笔谋划生态大产业的灵感和资源。
王勇民是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自2015年9月以来,承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矿泉水和山泉水资源勘查行动,参与其中的王勇民在考察中频频收获惊喜。他发现,承德的每个区县竟然都有丰富的水资源,富含锶、偏硅酸、硒、锌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都是优质矿泉水的水源。
截至目前,承德市已立项组织实施天然矿泉水和山泉水重点勘查项目36个。初步估算,全市天然涌泉日总流量可达74000余立方米,年总流量可达2700万立方米以上。目前,承德市专门成立了天然矿泉水和山泉水产业发展办公室,并建成了中国高锶康养矿泉水院士工作站。
雾灵山最美的就是层林尽染、流金溢彩的秋色。 (资料图)
在承德兴隆县雾灵山塔西沟,农夫山泉雾灵山承德饮用水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已经建成。北京汇源等知名企业也先后签约,落户承德……去年以来,承德市共实施天然矿泉水和山泉水项目21个,总投资95.5亿元。目前,全市饮用水生产企业达到25家,设计产能380万吨,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带动直接和相关就业近万人。
去年,承德市天然山泉水、文化旅游及医疗康养、清洁能源等十大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4.3%,超过传统“两黑”(黑色金属采选及黑色金属冶炼)产业10个百分点,承德主导产业完成绿色转变。
2015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十三五”时期,全省初步建立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
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发展新路上,后劲十足的绿色新动能,让美丽河北更加前景可期。
脱贫致富的绿色财源
“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
在2013年2月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张承地区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统筹推进提出了要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片片葱郁的林海,正在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塞罕坝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一年的门票收入可达4000多万元。 (资料图)
美不胜收的塞罕坝被摄影发烧友誉为“拍不烂”的地方,也成了养眼的绿色生态旅游地。随着塞罕坝机械林场林木的丰茂,游客逐年上升。1999年时,塞罕坝游客接待量仅为7.1万人,到去年,游客已骤增到56万人。从1993年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建立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52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3亿元。
与塞罕坝等国有林场不同,千松坝林场建场伊始,地无一垄、树无一棵。林场规划的项目区分布在丰宁坝上及接坝地区的9个乡镇、7个国营林牧场共37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涉及72个行政村,7.89万人,其中贫困村40个,贫困人口16079人。
二道河村是京北第一草原坝头第一村。1999年,千松坝林场造林攻坚战在这里打响。
彼时的二道河村,人称“万只羊”村,过度放牧已造成当地草场沙化严重。但造林就要禁牧,老百姓不乐意。造林队刚上山,就被村民开的十几辆拖拉机团团围住了。
造林,要得到百姓支持,就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经过调研和多方协商,千松坝林场制定了股份造林、分类管护的新机制,当地村集体、农民和国有林牧场出地,项目投入资金进行造林和部分管护,林木获得收益后,分别按比例分成。也就是说,每植10棵树,最少8棵是农民的。
承德坝上地区拥有京北地区最美草原风景,是自驾游客、户外运动爱好者、摄影发烧友等游客群体的天堂。 (资料图)
国家要生态,群众得实惠。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了农民造林的积极性。林场又用自己的股份收益雇用当地百姓当护林员,创造了就业机会。如今的二道河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万亩林”村。
“政府出资、招标造林”“企业牵头、股份造林”“政策支持、承包造林”“搭建平台、捐资造林”……各种创造性的造林模式在我省层出不穷,不仅有效破解了造林资金不足的问题,也让当地百姓得到了实惠。
林上摘果,林下种养,林上防沙,林下致富。以中药材、食用菌种植及鸡鸭林间散养等为特色的林下经济,将造林绿化与我省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相结合,实现了绿富双赢。
走进承德宽城塌山乡北场村,川、沟、坡上到处都是成片的板栗树。每棵板栗树下都有一排用遮阴网盖着的小棚子,轻轻揭开,一朵朵硕大的栗蘑便呈现在眼前。
“以前栗农种板栗树只知道卖栗子,没想到树下空间也是宝,种栗蘑一亩地能增收5000多元。”栗农孟昭华看着自己种植的栗蘑笑得合不拢嘴。
“中国葡萄之乡”“中国海棠之乡”“中国欧李之乡”……如今,张家口市林果基地总规模43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近70万吨,林果企业达到90家,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近80亿元。全市有1/3的农户涉及林果业生产,600多个村54万人主要依靠林果业脱贫致富。
承德市已建成苹果、板栗、山楂、山杏、沙棘等七大经济林产业基地925万亩,农民人均拥有12.78亩林地、3.42亩经济林、1.25亩果树,年人均林果收入2836元。这里的山场林海,还培育出了全国最大的山楂生产加工企业、全国最大的山杏仁加工企业和全国最大的果壳活性炭生产基地。
造林绿化,直接带动了许多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游。
谁能想到,当初张北县为了解决“把农民的土豆运出去”难题而修建的一条普通县级公路,如今竟成了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这条全长132.7公里的景观大道,将坝上张北、崇礼、万全的17个乡镇、80多个村、10多万农民带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旅游业迅速成为三县区的支柱产业。
张家口市崇礼区“草原天路”上,满目金黄的桦皮岭美景。 (资料图)
成就这条神奇“草原天路”的,正是路两边松涛林海、满目青翠的风景。去年,张北县投资5亿多元,造林40多万亩。按照“近处赏花、远处观绿”的理念,采用乔灌花相结合的树种配置,已在“草原天路”段实施造林绿化工程约1万亩,在周边荒山造林2万亩……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宏伟的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今年“七一”前夕,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命名塞罕坝机械林场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号召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向塞罕坝机械林场学习,牢记职责使命,坚持生态优先,勇于直面困难,矢志艰苦奋斗,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更大贡献。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到2020年,河北将要完成造林2100万亩,林地面积将达到9850万亩,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5%。
壮美的绿色版图,定会不断刷新世人给予美丽河北的赞叹;历史的春秋之笔,必将在燕赵大地写下更加浓重的墨绿情深。(记者 李巍 张怀琛 李建成 庞超 王雪威)
责任编辑:田士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