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涉县一家两代25载守护左权将军墓[图]
杨爱公和大儿媳妇李秀英在清扫左权将军墓。张斐摄
6年前,子一辈接过“接力棒”
“今年9月30日是我们国家第一个烈士纪念日,眼看着就要到了,我得来看看将军墓,祭扫祭扫。”9月22日,涉县石门村86岁的杨爱公,一大早就带着大儿媳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步行半小时,来到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这座公墓背山面河,因埋葬着英名远扬的左权将军,而被当地群众称为左权将军墓。
几十年来,在老杨一家两代的悉心守护下,左权将军墓幽静整洁,松柏环抱中一座座陵墓巍然屹立,让人肃然起敬。满头白发的老杨,尽管大病初愈非常虚弱,但他仍坚持清理杂草杂物,还如数家珍地向笔者介绍着左权将军墓:“左权将军墓左侧山岭安葬的是冀南银行总行第一、二任行长高捷成、赖勤等;右侧山岭安葬的是朝鲜义勇军战士陈光华、石正等……”
25年前的1989年,老杨主动请缨义务看守将军墓。在接下来的19年中,杨爱公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动作——每天清晨到将军墓清扫、修剪,傍晚时到将军墓查看有无火灾隐患,并清除杂草和杂物。
6年前,随着年龄的增加,再加上疾病的困扰,老杨上山有些吃力。他的大儿子杨乃堂主动要求替父分担,接过守护将军墓的“接力棒”。老杨则隔三差五地去趟将军墓,将主要精力放在给前来祭扫的人讲解英烈事迹上。老杨还把自己的一个习惯告诉儿子,每次打扫完毕后,采摘一束野花放在将军墓前。
不幸的是,今年3月,杨乃堂因车祸去世。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后,老杨决定独自一人上山扫墓。“毕竟年岁大了,他自己去总让人放心不下。”看到力不从心的老杨,大儿媳李秀英提出,她要帮老人守护好将军墓。
太行的9月,正是收获的季节。中年丧偶的李秀英比往常更加忙碌,地里四亩多的庄稼,正等着她去收获,正在坐月子的二女儿,也在等着她去伺候。但不管多忙多累,每天她都要去将军墓看看。“为了让年迈的老公爹放心,为了乃堂能在九泉下得到安慰,我必须把将军墓守护好,并把‘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位普通农妇坚定地说。
让革命先烈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大爷,您是怎么想到守护将军墓的,还能坚持这么多年?”笔者的提问把老杨的记忆带回到了70多年前,他的目光定格在了左权将军纪念塔上,眼里涌出了泪花儿。
1942年左权将军下葬时,年幼的老杨作为儿童团团员参加了公祭仪式,目睹了群情悲愤的场景后,他幼小的心灵激荡不已。解放后,由于自家有两亩耕地在将军墓附近,只要去地里干活,他就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到将军墓看看。
由于村里顽皮的孩子常去将军墓玩耍,将军墓栽种的树木时常被毁,加之一些村民在附近地里种庄稼,存在火灾隐患。老杨主动请缨义务看守将军墓后,他便把管理和保护将军墓当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除了每天雷打不动的巡查、管护,每逢清明和寒暑假,他还要卷上铺盖到将军墓旁边的工作室住一段时间。
“我脾气倔,最看不得有人对烈士不敬!”老杨说,有一次,一村民看到将军墓草长得丰茂,墓前还有水池,就把羊赶来吃草,弄得墓碑周围一片狼藉,气得他把那人狠狠地教训了一番。那人连声认错,表示再也不到将军墓放羊。村民王某的耕地在将军墓旁,有次他在地里烧玉米秸,被老人当即制止。老人还常到学校给孩子们讲烈士的故事,引导孩子们自觉保护将军墓。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也都理解了老人的苦心,并和他一起保护将军墓。在老杨等人的精心管护下,将军墓保护完好,不但从来没发生过火灾,而且草木丰茂,环境肃穆。
“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我要让革命先烈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守墓之余,老杨还经常利用清明节游客和村民祭扫烈士墓的机会,给他们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别看老人不识几个字,平时也不善言谈,可一讲起左权将军等烈士的故事,生动着呢,大家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石门村党支部书记杨国栋说,他读初中时听老人讲过的,至今仍记忆犹新。
2005年清明节时,朝鲜义勇军石正烈士亲属祭拜访问团与左权将军女儿左太北夫妇一同来祭扫,当他们看到将军墓保存得如此完整,又听说杨爱公老人守护将军墓的故事后,非常感动。此后,他们每次前来祭扫,都不忘去探望老杨,老杨守护将军墓的故事也在国内外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