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淀粉塔退役 华药搬出石家庄市区将提速(图)

31.07.2014  06:48

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原标题:华药“淀粉塔”退役)

  “华药72米高玉米仓工作塔要退役了,希望人们都来关注它,那可是曾经的地标建筑啊!”日前,市民王女士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这样的信息,引来好友们的纷纷关注。这座历经50多年沧桑的地标性建筑,它的跌宕经历让许多“老石家庄”记忆犹新,同时,它也见证了省会医药产业的变迁。

   50多年前的“摩天巨塔

  走进位于省会和平路路北的华北制药康欣有限公司,72米高的玉米机械化仓库工作塔静静矗立。它的脚下是两条铁道专用线,曾将来自周边县市的玉米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这里,储存并加工。然而,在7月25日这个周五的下午,昔日繁忙的铁道专用线两旁已经芳草萋萋,高塔亦静谧无言,与四周的寂静融合在一起。

  这座塔曾被人通俗地称作“淀粉塔”。站在塔脚下抬头仰望塔顶,人的下巴与脖子几乎呈一条直线,看得时间长一点,脖颈就会感到酸痛。康欣公司的前身——华药淀粉分厂投产于1957年,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遥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座72米高、相当于现在24层高楼的建筑,会惊艳了多少人的目光。

  一位已退休的康欣公司老职工说,工作塔连同塔后的24个圆筒仓,承担了玉米的存储和加工工作,这里总共可以储存2万吨以上的玉米。上世纪九十年代,工作塔满负荷运转,最高峰的时候日破碎玉米400吨左右,“那可相当于6到7车皮的玉米啊!

  如果简单地描述一下工序,在工作塔里,从周边农村收来的玉米经过净化、除尘和计量,被加工成淀粉乳,然后经过烘干,生产出淀粉,再从淀粉中提取出葡萄糖。最后,这些淀粉和葡萄糖被作为原料供给马路对面的华药总厂,生产出当时驰名全国的华药“五大素”(青霉素、链霉素、洁霉素、土霉素、四环素)。

  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华药生产抗生素的垄断优势,连带使得为其提供原料的淀粉分厂也成为人人称羡的好单位。“那时候,一说在淀粉厂工作,大家都可羡慕呢。我记得,淀粉厂的职工还能发好多福利,肉蛋奶,什么都发。”一位上世纪90年代进厂的华药职工还记得昔年淀粉分厂的盛况。

  而高耸入云的“淀粉塔”,也成了老石家庄的一座地标建筑。“以前附近就这座塔最高,大家都这样说:看见那个塔了吗?塔底下再往南走多少多少米,就到我家了!”回忆起当年,已在华药工作三十余年的“老华药”——华药发展规划部部长王小林笑着说。

   日益落寞的老地标

  然而,随着本世纪初市场形势的改变和药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康新公司渐渐丧失了它的市场优势。王小林说,康欣公司的命运是与华药相连的,而对这两者来说,最关键的转折点是改革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后,药品市场的竞争激烈了起来,华药的抗生素逐渐不再“一家独大”。同时,周边县市也雨后春笋般建成了许多小淀粉厂,低廉的成本导致康欣公司在价格上丧失了竞争力。“说白了,主要的原因是青霉素和淀粉生产的技术门槛比较低,全国一下子上了很多,所以那段日子很艰难。”王小林说。

  康欣公司开始连年亏损,“淀粉塔”也不复当年满负荷运转的盛况。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终于,迫于成本等压力,康欣公司全线停产,华药总厂也开始选择外购价格更为低廉的淀粉和葡萄糖。

  王小林说,康欣公司决定停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2008年,石家庄市政府提出将一批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其中就包括华药总厂和康欣公司。由于连年亏损加上搬迁动议,解决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华药集团最终决定将康欣公司全线关停。

  自此,经历50多年沧桑的“淀粉塔”完全退出生产,成为纯粹的、包含着老石家庄记忆的一座地标建筑。

  很多老石家庄人非常关心“淀粉塔”退役之后是否会继续保留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王小林表示规划目前尚未最终确定,但一些有特色的建筑会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保留。

   石市医药产业转型的缩影

  见证石家庄医药产业发展的业内人士说,华药“淀粉塔”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是这座城市的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象征和缩影。包括华药和石药在内的大型药企都在筹划技术的更新、产品的升级,来更好地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据了解,原料药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抗生素限用、基药招标等国家政策也使原料药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华药和石药这两家原料药巨头为了应对新的市场形势,均在谋求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原料药向制剂等附加值更高的新产品的转型。

  2010年9月和2011年底,华药的新头孢和新制剂项目分别投产,改变了华药的产品结构,使之由抗生素占主角变成了心脑血管、代谢类制剂和呼吸系统、抗癌药等新治疗领域产品多头并举,并在国内率先研发出纯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重组人血白蛋白,成为继英国、日本两家企业之后第三家实现重组人血白蛋白产业化的企业;石药的主营业务,也从原来的原料药,渐渐向制剂和创新药为主的全产品线过渡,并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一类新药。

  据了解,2012年前,华药和石药这两大原料药巨头的销售额中,原料药和制剂的比例均为8:2左右,而经过数年发展,二者的这一比例均有所变化,制剂销售额大幅攀升。

  对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及对新产品的开拓,将见证我省医药产业的绿色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