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局多举措力促粮食流通减损

17.10.2014  11:25

  国内粮食供给呈现紧平衡状态,增产稳产难度不断加大,而粮食产后损失浪费却超过700亿斤,增产困难与暴殄天物尴尬的对比,凸显国内粮食产后减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据测算,由于农户家庭储粮设施简陋、粮食装卸运输抛洒遗漏、过度或粗放式加工,我国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至少在700亿斤以上,相当于2亿人1年的口粮。在上述粮食产后损失中,农户储粮环节的粮食损失最大,高达400亿斤以上,粮食储运和加工环节的损失浪费均超过150亿斤。

  本周是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记者从国家粮食局了解到,为减少粮食产后的损失浪费,国家粮食局要求各级粮食部门和粮食企业带头开展爱粮节粮、反对浪费活动,全面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切实减少农户储粮、粮食储运、粮食加工环节的粮食损失。

  保障粮食安全既要开源,更要节流。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国家粮食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陈玉中表示,针对产后损失最大的农户储粮,国家粮食局自2007年持续持续启动“农户科学储粮专项”,预计到2014年年底,这些储粮装具将达817万套,每年可减少农户储粮损失90万吨。 粮食储运环节的损失根源在于露天储粮、危仓老库带病储粮、“四散”化运输比例低。为此,国家粮食局持续加强粮食企业仓储设施建设和仓储管理工作,加大节粮减损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大力发展原粮“四散化”运输(散装、散运、散卸、散存),使得粮食的储藏损失率平均下降1.7%左右,粮食运输损耗率平均降低2%左右。

  由于公众对成品粮油过度追求精、白、美,粮油产品过度加工造成的粮食损失也高达150亿斤以上。

  宣传周期间,国家粮食局还将组织开展首批百家节粮减损仓储、加工示范企业评选和“标准进企业”行动,号召示范企业发布“爱粮节粮承诺书”,引导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和标样适度加工,合理控制加工精度,减少加工损失浪费。

  盘锦市鼎翔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金有对粮油市场报记者说:“当前国内大米加工过程普遍都进行两次抛光,部分企业甚至到达三抛、五抛,而每增加一次抛光,就会导致出米率降低1个百分点,同时导致多种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成分的损失。”李金有同时表示,引导企业减少过度加工,既需要国家出台有关政策标准,更需要全社会纠偏消费习惯,树立爱粮节粮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