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场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

07.05.2015  18:3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中。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人类生存和人类文明能够延续的长久大计,需要世代长期不懈的持续努力,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素养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素质和能力,加强以建设生态文明所需的生态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吸收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来发展当代的生态文化。

一、加强国有林场生态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续出台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国有林场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做出了新的诠释。明确了国有林场生态责任和保护方式,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推动林业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国有林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生力量和主力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就要加强国有林场的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依靠生态文化软实力做支撑,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保障。

生态文化为人类提出了新的生存方式,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这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度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即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国有林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国有林场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提高全体务林人对生态文化的认知和关注,通过传统生态文化和现代生态文化的融合,提高人民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兴趣和爱好,体现国有林场务林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国有林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务林人的奉献精神和时代风范,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提供文化软实力和精神信念支撑。

三、国有林场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生态环境恶化突显了生态文化价值观

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只认为人有价值,人的价值是至高无尚的,而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人类为了私利和欲望,拼命地向自然界索取,甚至发展到了贪婪的疯狂掠夺地步,以滥用和浪费自然森林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全球森林质量下降、面积锐减、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频发、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和危机,对人类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这是工业价值观的误导,人类走进了征服自然的误区。要确定自然的价值,就需要走出人类征服自然的误区,需要向生态价值观的转向,确定生命和自然界均有价值的观点即生态文化价值观。

2、生态文化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宗旨

确立了自然界有价值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都是有价值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依托和保障,就要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生态和谐,这是生态文化建设的目的,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从生态文化建设的角度,要丰富人民的生态文化生活、人的消费生活,物质上足够就可以,不必追求奢华,过度地浪费和消耗有限的资源,生态文明社会崇尚简朴消费和绿色消费,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生态文化崇尚精神文化意境,消费适度,张驰有度,放缓生活节奏,丰富自身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生活,通过森林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到大自然中欣赏祖国秀美山川江河,在旅游中感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笔,感悟“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追寻原始质朴的美感,达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的意境,提升精神境界、净化灵魂、陶冶心灵和情操,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

生态文化以人为本,向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发展生态文化的意义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向有利于人与人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的和解,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生态方向发展,从向自然界的掠夺、浪费和破坏自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大自然学习智慧,改变生存和生活方式,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既为社会提供足够丰富的产品又修复自然、改善自然、善待自然、敬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

3、丰富生态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生态文明需求

蓝天白云,高山大川、海岸溪流、森林竹海、湖泊湿地、沙漠荒原都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化的产品,具有社会和自然属性。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需求和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美好生态产品的渴求,国有林场务林人是生态产品的守护者和生产者,是生态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务林人异常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清贫的物质生活,忍受孤独寂寞,恪守崇高的精神向往和不懈追求,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伟大林业行业精神是森林生态文化的缩影和精华,生态文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竭的文化软实力支撑。

四、国有林场生态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吸取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充实生态文化建设内涵

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生态实践证明,生态文化能够促进人们形成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中国的生态文化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生态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的。学习生态文明实践中的历史经验,自觉遵守生态法则,提高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继承和发扬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国有林场的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学习和吸取。森林文化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根脉,国有林场生态文化建设要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有益于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改革和发展的,我们都要吸取其精华融入林场生态文化建设之中,体现在林场生态价值理念的表达和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中,体现在生态文化的宣传贯彻实施中。

2、国有林场生态文化建设的延伸

充分认识国有林场生态文化建设的时代性,要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不断丰富其外延,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惠及全体人民,荫及子孙后代,唤醒全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知,自觉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全社会、全民族建设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主动行为,享受生态文明建设优良成果。

3、注重培育创新生态文化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力量之源和不竭动力,更是国有林场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建设现代和谐林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国有林场首先要进行森林生态文化教育,要通过森林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全体务林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对自然美,森林美的欣赏能力,培养对森林的情感,丰富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不断加强高尚人品和道德情操修养。国有林场全体务林人既是森林生态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森林生态文化的经营者,只有具备了理解和感知森林生态文化的能力,才能深刻感悟创造森林生态文化的深刻含意和重要作用,要树立创新的观念,在生态修复和建设、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改善生态和民生等方面都要进行创新,要充分发挥务林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新理念、新思维、新思路、新举措、新创造,让生态文化理念融入务林人的行动、行为过程,真正担当和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使命。

努力加强国有林场生态文化建设,为实现蓝天常在,空气常新,绿水常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法则、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空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层次的精神信念支撑和保障。(塞罕坝林场  孙国龙 姜丽堃   赵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