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督查组发现了哪些问题?

19.07.2014  18:22

  6月14日,国务院召开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督查组工作部署会议。据中国政府网

  6月25日至7月5日8个督查组分赴中央27个部门单位和16个省(区、市)开展实地督查,督查内容涉及19个方面共60项内容,各督查组已将督查报告上报国务院。

  16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听取了国务院出台政策推进情况的督查汇报。

  昨日,新京报记者通过官方渠道看到了8份督查报告。8份国务院督查报告,每一份都厚厚一叠,最少52页,最多158页。8个督查组10天的督查成果,都收录在近千页文件中。本版稿件/新京报记者 储信艳

  16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出台政策推进情况的督查汇报。

  8个国务院督查组组长依次走上发言席汇报督查结果,整个国务院第一会议室近乎座无虚席。

  这是8个督查组在经过10天的督查后迎来“交答卷”的时刻,10天的成果都在8份厚厚的督查报告中。

  当天会上,李克强最后说,各地区、各部门务必要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严肃整改,让政策尽早落地生根,造福民众。

  昨日,新京报记者通过官方渠道看到了8份督查报告,报告的体例基本相同,基本上由五部分组成:概述、各单位和省(市、区)对国务院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督查组的建议、接受督查的省(市、区)和单位的具体情况说明。有的报告中,会单独附上接受督查的相关省(市、区)和单位反映的问题。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总的来看,地方和部门推进各项政策措施取得积极进展,但督查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政策落实环节多、进度慢,一些地方和部门重布置轻落实,存在推诿扯皮现象;部分干部缺乏责任意识,遇到困难“躲着走”、不作为、不担当,懒政松懈,有的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

  问题1

  地方“简政放权”含金量低

  新京报记者梳理8个督查组报告中提到的问题,发现“简政放权”和“深化行政制度审批改革”是各个督查组提到的“高频词”,几乎在每个督查组的“存在问题”或“建议”中都作为一项专门提到。

  第一督查组为了解相关情况,采用了“非规定动作”,开展暗访,现场走访3个部门的政务审批大厅,与前来申报审批事项的人员进行交流。

  “简政放权”在国务院列出的19项督查政策中位列第一。在6月25日至7月5日期间,中央编办特意选派29名司处级干部,组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项督查组,分别参加国务院8个督查组,对部门和地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在专项督查组的报告中提到,一些部门取消下放事项的数量和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督查的20多个部门中,总体来看,“含金量”高的事项仍然偏少。一些部门提出的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工作方案与国务院要求差距甚大。

  简政放权的两端是“”和“”,一方不到位,都会影响效果。

  第六督查组的报告指出,县级政府反映,有些行政审批事项放到县里后,因为办事人员少、专业素质不适应,县里不具备承接能力。

  第七督查组的报告中称,部分基层政府对下放的审批事项承接能力不足,“接不住”的问题较为突出。社会组织发育不够完善,有的甚至变成了行使行政权力的“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