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务院常务会议看财政工作的着力点

25.01.2017  09:36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16年国务院共召开39次常务会议,其中多次涉及财政工作。透过会议内容,我们可以从更高视角清楚地感受到财政在国家治理和政府工作中的突出地位,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财政在政府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找到财政工作的发力点。

  粗略统计,去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有6次涉及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和“三去一降一补”,如“确定进一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措施”“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中国制造2025’,整治乱收费,为企业减负”“实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税收优惠”“确定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措施”“降低社保缴费费率,为企业减负”“财税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等。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来自国际国内的多重挑战。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可以看出,中央布局谋篇,财政精准发力,打出了“连环拳”。

  白景明说,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阶段,财政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要手段就是减税降费,其中最重要的是实施营改增。营改增的核心是通过打通抵扣链条,促进社会分工细化,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同时,在经济结构性转换中,财政精准发力支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而非盲目刺激产业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稳中求进,通过推动企业创新培育新发展动能是主要途径。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4次涉及财政支持创新创业,包括:“使更多创新型企业得到政策支持”“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措施”“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等内容。

  白景明认为,在企业创新方面,财政围绕促进科技发展和促进企业创新,在税收和支出两方面都出台了有关政策。在税收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加计扣除政策,为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拓展了空间。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推出了一系列预算改革措施:一是预算科研单位、高校用自筹资金进行基建时,项目立项不用再报批。二是简并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三是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绩效激励力度。这些政策解决了多年未曾解决的问题,对促进研发、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促使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激励作用。

  财政精准支持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财政作为社会政策的托底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社会民生的财政议题共涉及8次:2次关于教育,2次关于脱贫攻坚,4次关于社会保障,如“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补  ‘短板’”“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通过《全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让医改红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为困境儿童提供保障”“切实减轻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负担”“完善现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等内容。

  白景明表示,“十三五”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中国要减贫,要让贫穷人口清零,实际上体现的是财政政策要为民生保障“托底”。加大支持脱贫攻坚、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扩大医改红利等,最终会让增长成果惠及更多人,就是具体体现。

  白景明指出,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2016年,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创新财政支持企业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力度“托底”民生是财政围绕大局的重要发力点。

  2016年11月29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明年要按照政府过紧日子、更多为企业发展减负的要求,继续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激发活力、培育税基,为促发展、保民生提供支撑。白景明表示,这一精神对于2017年的财政工作具有指导性,有助于进一步做好今年的各项财政工作。(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