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公布深化预算改革方案

09.10.2014  11:47

打响新一轮财税改革“开头炮” 国务院公布深化预算改革方案 预算改革倒逼政府自我革命

今年6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后,各界一直期盼能尽早公布总体方案内容。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向社会公开了被视为新一轮财税改革“开头炮”的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具体方案。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七项重点内容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首要内容,应先行推进,并在今明两年取得决定性进展,为2016年基本完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工作任务奠定基础。

改进预算管理将从何处着手?《决定》详细列出了七项重点改革内容,涉及预算编制、执行、公开和监督等各方面:

——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积极推进预算公开;

——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加强财政收入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规范理财行为,严肃财经纪律。

决定》明确,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遵循现代国家治理理念,着力构建规范的现代预算制度,并与相关法律和制度的修订完善相衔接;划清市场和政府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财税优惠政策等要逐步退出;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包括公共财政等要主动补位;着力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充分发挥其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坚持总体设计、协同推进。合理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节奏,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

预算是公共财政的基石。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预算改革实际是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说,强化预算约束,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预算制度,有助于将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倒逼政府转变职能,更好执政为民。

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尽管从2011年起我国已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但时至今日仍有各单位形形色色的“私房钱”“小金库”屡禁不止,成为腐败的多发地。

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成为预算改革的首要任务。《决定》要求明确现行政府预算体系中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预算四项预算的收支范围,强调“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提出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

只有全部收入纳入预算,才能有效监督政府花钱。”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大力清理游离在预算外的各种“账外账”,堵住公共资金的“跑冒滴漏”,才能确保百姓的“纳税钱”更好用之于民。

预决算公开要细化到底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指出,预算公开本质上是政府行为的透明,是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需要,也是依法行政、防范财政风险的需要。

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预决算支出全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按经济分类公开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所有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决定》既强调扩大公开范围,又对细化公开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凸显国家打造“透明财政”的决心。

决定》还提出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支出标准在预算编制和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并严格机关运行经费管理。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李燕表示,制定政府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支出定额标准,是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刹住政府“大手大脚”乱花钱之风,更好贯彻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

唤醒“打呼噜”的资金

每年大量趴在账上“打呼噜”的沉睡资金影响了财政支出效益,如何强化国库资金管理、提高结转结余资金使用效率,成为预算改革重点。

决定》明确,要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各级政府上一年预算的结转资金,应当在下一年用于结转项目的支出;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其中一般公共预算的结余资金,应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决定》还提出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转移支付结构,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中央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并大力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看住政府乱收费的手

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基金项目,尤其要看住加重小微企业负担的乱伸的‘手’。”9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向各种乱收费现象发出警示,也成为预算改革的重点。

在强调依法征税、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的同时,《决定》明确加强非税管理的改革举措,如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加快建立健全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和收益共享机制;完善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和监督体系,禁止通过违规调库、乱收费、乱罚款等手段虚增财政收入。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