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威县固献一村:十里荷塘,水里捞金

10.05.2015  11:28

固献一村雪凌莲藕种植合作社带头人(左一)正在给前来参观学习的70位村支书讲解本村发展情况。(赫振贤 摄)

威县固献乡固献一村有个种植莲藕的专业合作社,硬是从沙荒地上挖出了池塘,种荷花养泥鳅。别的农民汗珠子摔八瓣在土里刨金,他们却趟在十里荷塘里,赏着荷花,从水里捞金。

下雨天,池塘里,青蛙叫,这可不是江南乡村美景,而是固献一村一份致富的产业,占地500亩的十里荷塘就位于老沙河河畔。沙荒地上起池塘,这都是固献一村雪凌莲藕种植合作社“带头大哥”刘振亭的杰作。

记者找到老刘时,他正在荷塘边拿着扩音喇叭,向从邯郸馆陶来参观学习的70位村支书讲解荷塘、莲藕的建造、种植技术。

老刘:你哪个村的?

支书:馆陶XX村。

老刘:你留个电话,到时候我去你那参观参观。

整平、陪埝、铺膜、种藕,8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是老刘动用十多台大型机械,100多名工人,耗时两年才完成的。53岁的老刘个头不高,皮肤黝黑,挺着个大肚子,看着憨厚,却很倔强。

河北电台直属机关党委书记胡保民(右)采访固献一村村民。(赫振贤 摄)

2011年11月的一天,还是村支书的刘振亭召集村民们开了一次大会,他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每亩莲藕可以产藕4000—6000斤,按每斤菜藕一块七算,除了第一年收回成本,以后每年每亩纯收入差不多1万元,比辛辛苦苦种一年棉花每亩只能纯收入1000多元强太多了。可没几个人买账。 无奈之下,雪凌莲藕合作社靠着15户草草起步,“15户当时集资才集了12万,亲戚熟人啊,借几万,按银行利息高一点,哎呀,没法时,还借过高利贷,得坚持到底啊。现在都还上了,现在有40来户了。

老刘马不停蹄地奔赴山东,学习种植技术,购买优良藕种,从村民手里流转了50亩土地。精心呵护下,第一年,50亩藕田不仅当年收回了成本而且还盈利50万。

2012年年底,雪凌莲藕合作社的“股东们”等来了他们的分红大会,作为理事长的刘振亭却给每个社友出了一道选择题:一是今年不分红,全力扩大莲藕的种植面积;二是要是感觉风险太大,可以分钱退社。故事的结果就像励志电影里那样,没人退出。接下来,合作社利用县里开发村西老沙河河套闲置地的机会,走出固献一村,租赁了500亩沙地,着手打造十里荷塘。

十里荷塘风貌展示牌。(赫振贤 摄)

老刘又突破了山东的传统种藕模式,在荷塘里养起了泥鳅,还有锦鲤、兰草等观赏鱼。老刘带着记者看荷塘时,不时有鱼蹦出了水面,“咱这有水,有水就得充分利用,泥鳅的产值,你要是养好了的话,不比藕低,一亩地产150斤泥鳅,20一斤,3000块钱。这是兰草,中间那是200斤锦鲤,那块是黄锦,看,快看,你刚才看那个至少3斤。

由于莲藕的农忙时间比传统的春耕时节晚一个月,赋闲在家的农民们就会被老刘雇来打藕,一干就是两个月,这份致富产业无意中还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今天打了一亩地了,一天能打3亩,我不是本村的,旁边这个村的。一天100块钱,他这地多,得干两个月,都不间断。

记者周文宣采访固献一村雪凌莲藕种植合作社带头人刘振亭。(赫振贤 摄)

如今的十里荷塘,已经是威县农业科技园里的亮点工程,县里专门在荷塘边修路,就叫“十里荷塘路”。但老刘的梦想仍在继续,他还想发展莲藕深加工,生产藕汁,厂房就建在荷塘边,如今已经起土动工。

四五年的发展,从合作社、土地流转再到规模经营,深度加工,再到进园区,吸纳资本。老刘从“水里捞金”的步骤越来越高端,他的成功之路,其实步步都与省里乃至国家对农业政策扶持密切相关。目前,威县正着手打造“十里荷塘生态扶贫带”,老刘这个精明的庄稼汉又嗅到了商机,着手发展观光旅游,“这个十里荷塘路,(县里打算)再延伸十华里还要多,那就是二十里荷塘了。从这个地方,弄个农家小屋。来了以后摘荷花,逮鱼,弄泥鳅,遍地的野菜,像你们城里人,大周末的,来这儿坐坐。

(河北电台记者胡保民、冯慧杰、杜岩卿、周文宣、赫振贤 邢台电台记者秦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