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产业园区称京津冀一体化太慢:协议多干货少

05.11.2014  04:19

   (原标题:京津冀一体化亟待规划落地)

  “说实话,我们园区很想宣传自己,但京津冀一体化到底怎么搞,现在并没有下发正式文件,所以我们怕说错话反而产生不好的效果。”天津市武清区一家产业园区的负责人说。

  在近期的采访中,记者并非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话。在京津冀一些产业园区,记者数次遭遇了这种礼貌的拒绝。

  在与记者聊天时,京津冀区域另一家产业园区的负责人也表示了类似的担心。他说,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对他们来说,目前也是一头雾水。“我们自己是有一些想法,但却不知道是否与上级的意思一致。说对了没事儿,万一要是误读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内容,那就麻烦了。

  记者发现,京津冀一些产业园区及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常常表现出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提前约好的采访时常存在临时变卦的可能。“我们园区跟当地政府有合作,让我们企业谈京津冀一体化的事情不太方便。而当地政府的人又担心说不到点上,给市里面惹麻烦。”廊坊市一家产业园区的负责人说。

  由此看来,一些产业园区的确有自己的担心,但三缄其口并不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另一种情形是,许多天津、河北的产业园区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则表达了自己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期待。比如说,希望尽快破除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瓶颈。这类意见认为,京津冀一体化不能只是把北京不需要的企业和产业“外溢”,将低端产业搬到河北和天津。

  今年3月,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称,有关京津冀一体化的相关规划正在制定当中,将尽快对外公布。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表示,今年下半年将高度重视跨区域规划,抓紧推进京津冀等重点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

  有被采访者认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速度还是太慢。“北京、河北、天津之间的合作协议没少签,但缺少干货。”一位河北某园区的负责人表示,他们期待有关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及细则出台,这样才能找到方向感。

  对于京津冀一体化范畴内的产业园区和企业来讲,他们更希望的是明确未来各自的定位、规划以及具体的发展模式。

   一些房企人士则表示,目前河北以及天津一些地区的项目并不好卖,最稳健的还是北京市场。对于京津冀的投资前景,目前还看不到相关政策以及规划内容,他们首先希望在卫生医疗、户籍、税收等核心问题方面尽早出台具体方案。

  对于破除京津冀三地交通方面的壁垒,经济学家、中国产业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邱仰林认为,应该让北京与天津、河北三地实现地铁通联,这将对京津冀一体化产生直接作用。“假如在北京与河北燕郊之间开通地铁,且只有一站地的距离,那么就会有很多企业进驻燕郊。

  交通先行,破局京津冀一体化或可期待。10月25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审议并同意《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任务分工方案(送审稿)》。杨传堂指出,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要确保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走在前面。

  邱仰林认为,京津冀一体化从“梦想照进现实”需要5到10年,甚至10到20年的一个过程。长期来看,京津冀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北京交通拥堵、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相信许多企业会在津冀范围内布局。

  至于京津冀三地的利益如何平衡,则需要站在更高的全局角度来看待。也只有这样,才能破除自扫门前雪、一亩三分地的保守思维。而对于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园区以及企业来说,燃眉之急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具体规划越早落地,越能减少他们的困惑。

【延伸阅读】
  • 中央媒体监督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 河北晒治污进度
  • 河北官员进京跑部:争京津冀机遇 为招商卖力吆喝
  • 为APEC空气环保部巡视京津冀 石家庄张家口被点名
  • 京津冀检验检疫一体化149家冀企享出口直放
  • 京津冀达成税收合作框架 产业转移税收分享成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