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团走进龙岗:基本要素完备创新中心可期

15.06.2016  14:05

  深圳改革创新观察团参观龙岗天安数码城内的创新企业。

  张克科。

  袁义才。

  申勇。

■一线报告

深圳改革创新观察团14日走进龙岗区,深入龙岗创新一线,全景解码深圳区域创新发展。龙岗天安数码城、深圳国际大学园、龙岗区技术转移促进中心……彰显了龙岗的发展方向。深圳市委党校教授申勇一语概括了考察团“取点”意义所在:“这里的国际大学城,就是一个创新发动机;而天安数码城,则如同一个创新发展孵化器;在此基础上,龙岗还搭建起一个技术转移促进中心,打通了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关键环节,并为此提供了一系列制度保障。从这几点来看,龙岗创新发展的基本要素颇为完备,具备了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创新中心的基础。

1.龙岗天安数码城:

调配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创新梦工厂

几辆数控机床在室内繁忙运作,操作人员将制作好的样品交给初创团队成员,门外的同事就样品存在的问题展开激烈讨论,迅速出具修改方案。一切工作可能只需短短一天便能完成。“深圳速度”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述场景每天都发生在龙岗天安数码城。“这里的设备已经开始运作,很多创意不出孵化器便可以制作出自己的样机。我们配套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位于龙岗天安数码城的孵化器样品制作工厂内,智造局CEO卢文凯向观察团成员介绍道。

5栋甲级研发大厦、6栋创意总部楼群鳞次栉比,200米高的研发大厦将拔地而起,成为龙岗中心区地标建筑。未来,约800家创新型企业、5万高层次人才将入驻这里。

从买房子到买项目、买技术、买人才,天安数码城已由最初的传统工业科技园转向拥有新型产业功能的科技产业园,全球创新资源都在这里调配,高端创新人才在这里汇聚,科技企业在这里梦想成真。”深圳市龙岗天安数码新城有限公司产业事业部总监陈文鑫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数码城还是深圳第一家把中国企业招商会开到美国斯坦福的企业,创造了行业先河。

数码城园区本科以上企业人才占比为85%,园区内海归博士和国家级千人计划专家有100人,园区企业专利高达5000项。“数码城与美国硅谷无缝对接,同时还和斯坦福大学、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等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广泛吸引海外高精尖人才,部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部也已进驻园区。”陈文鑫介绍。

政府会为孵化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产业保障房,员工在园区周边租房人均花费约600元/月,同期市场租金多在1800—2000元/月。”陈文鑫告诉记者,园区在为企业搭建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为他们进行资源整合和提供信息服务,这对精力有限的初创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

硬件条件对初创企业而言必不可少,能否招揽高端创新人才则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新型人才将成龙岗区转型核心点。”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观察团成员之一张克科表示,在智造局车间内,他观察到一名中专毕业的数控机床工人,已能熟练操控机器并服务于企业,“在技术服务上,龙岗还有很多潜力可挖”。

2.深圳国际大学园:

打造创新“智核”,担当创新源头发动机

今年6月,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现场考察评议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如果考察评议结果通过,今年9月将有两个专业对外招收50至60名研究生。”座谈会上,龙岗区重点区域规划建设管理署项目推进科科长邱建旺介绍,目前深圳国际大学园雏形初现,龙岗已成为全市乃至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最多、最集聚的区域。

为打造区域创新“智核”,龙岗区政府争取到集聚特色学院的深圳国际大学园落户大运新城,目标是瞄准本地创新创业需求,设置新型专业、发展特色大学,实现大学与城市的互相促进。

深圳国际大学园目前共有四所大学和两个学术科研机构。其中,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7万人,香港中文大学于2014年首批招生,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于今年5月举行奠基仪式,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已达成合作办学意向,大学园配套建设的院士科研中心将于2016年底开工建设。

过去,高等教育是深圳的一块短板。现在,深圳国际大学园作为创新基本元素之一,将担当创新发展源头发动机的作用。”深圳市委党校教授申勇说,未来龙岗要体现三条主线,即发挥大学的创新孵化作用,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以及发挥制度的创新推动作用。

国际大学园紧扣龙岗区和深圳发展的远大目标。”深圳市社科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袁义才说,龙岗着眼的不是三年、五年发展得如何,也不是哪一个产业做得怎么样,引进国际教育资源,这是十年、百年的长远目标。深圳建设创新城市需要在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多下力气,在这方面上龙岗区冲锋在前。

张克科认为,创新资源要素要按照产业链和需求链来对焦、对撞、对接,引进大学的特色学院应该为深圳未来产业发展提供资源。“在现在大学的创新资源下,围绕产业实力,围绕深圳未来大方向,形成竞争实力,东部自然崛起。

根据龙岗区规划,深圳国际大学园设计在校学生总人数约4万人。邱建旺说,按照1:10的师生比例,大学园将集聚近4000名高端高科技人员。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实现深圳与国际高水平大学零距离接触,依托这种合作强化“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与互动。

3.龙岗区技术转移促进中心:

探索“互联网 ”技术转移服务模式

签约合同85项,合同金额4305.13万元,服务企业7441家,聚集高校院所1048所,技术专家13123名,对接活动72场,有效对接总数4274次。”龙岗区技术转移促进中心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实时对接成果。

该中心副主任王锦平介绍,该中心由龙岗区科创局与科易网于2015年6月共同组建,目的是把技术要素交易平台从线下搬到线上,是全省首家区级科技服务平台、全省首家“互联网”技术转移服务的创新平台。

为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龙岗区近年调整招商引资重点,从注重单体项目引进向搭建技术转移平台和完善产业链转变,先后对接国内外3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创新平台112家。

该中心不向买方即企业收佣金,只向合作科研机构即卖方收佣金。龙岗区对当地在中心购买技术的企业,给予交易额10%奖励,对当地技术出让机构,给予交易额5%奖励,而科易网提供对接撮合、合同签订、法务咨询等专业化服务。

作为区级公益科技服务平台,科研机构代表中科龙岗、北航龙岗技术转移促进中心已进驻。龙岗区科创局表示,将依托该中心打造综合创新服务平台,整合技术转移、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科技人才、创新载体等功能,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该中心除收取佣金外,还致力于开发新的科技服务产品。“好比木材加工,把各方资源通过平台加工成产品实现有效供给。”王锦平说,技术转移应该由关注成果转向关注人,把专家资源产品化,组建评审专家、研发专家、咨询专家产品链条,以后中心也会对技术转移新产品和优质项目进行投资。

斯尔顿科技副总经理、观察团成员之一郭曙光称,以前技术交易比较分散,中心由政府牵头尝试为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统一平台,打通了产、学、研、用的环节。

他表示,交易平台满足了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技术交易的需求。科研单位进行成果转化的第一种途径是自办企业,但很多科研人员不懂办企业;另一种途径是在技术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对企业来说,自身有部分技术储备但又不打算产业化,就通过交易平台出让。另外,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对技术有需求但无法全部开发,“比如斯尔顿科技做高端医疗器械,若今后规模扩大可能做自身不熟悉的眼科医疗器械,就有购买技术的需求”。

4.社区民生“大盆菜”:

群众点菜”实现政府精准施策

为改变传统体制下民生项目由政府主导进行、群众诉求渠道较少的社区治理方式,龙岗2015年进行了创新,用“民生大盆菜”的方式改变了社区治理的方式。

创意取自客家地区百姓逢年过节期间集聚相庆、分享美好生活的方式。龙岗的“社区民生大盆菜”,盆菜里不仅有山珍海味,也有萝卜青菜,以居民“点菜做菜”“政府买单”的方式,对社区群众迫切需要、普遍关注的小事、急事、难事,通过区、街道、社区三级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办理,实现社区居民“我的实事我做主”。

据统计,2015年,龙岗全区确定实施“社区民生大盆菜”项目共四批3209个,其中工程类1403个,服务类1094个,货物类712个,总计投入经费4.17亿元。大盆菜项目既有社区文体设施完善、公共设施维护,也有社区文体活动组织,各类技能培训等。

不久前,龙岗“社区民生大盆菜”项目,获评民政部“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案例之一。业内专家认为,龙岗推出的“社区民生大盆菜”改革项目,在构建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民主自治、精准施策的基层治理体系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项目通过机制再造、流程优化,不仅精准地解决了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得到群众普遍认可,更重要的是通过激活基层自治细胞,实现了基层治理的方式变革,是健全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尝试。

5. 东部交通建设:

助力“东进战略”,优化公交线网布局

东部公交作为龙岗、坪山、大鹏东部地区的公交专营企业,结合“东进战略”提出若干措施。

2016年上半年以来,东部公交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新开线路,满足横岗和悦居等保障房,龙岗区内华为、天安云谷,坪山大工业区、大鹏核电公司等大企业的市民公交出行。

在实施“东进战略”期间,东部公交将积极配合道路施工的建设步伐,及时布设公交线路,做好公交配套工作,同时加强与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为做好东部景区公交保障工作,东部公交开设了假日专线、新增运力支援,缓解景区逢节必堵车的现状。

■纵论

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

放大资源对接效果,形成创新竞争力

龙岗创新大有可为,关键是在现有创新资源的利用上发力,放大资源对接效果,形成自身竞争力。”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克科长期关注龙岗发展,他认为,龙岗的产业资源非常丰富,国内外名校、高素质人才也加速聚集,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可用“龙飞凤舞满天星”来概括。

在当天的参观考察中,龙岗天安数码城的智造局内一名年轻人吸引了张克科的注意。智造局是一个为创造者加速将创意实现为产品的先进制造空间,1100平方米的办公面积中有500平方米的敏捷工厂,一名数控机床专业的中专生在这里的身份是技术服务人员,而不像以前一样是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

在技术服务上,龙岗有很多潜力可挖。”张克科认为,龙岗各类创新资源丰富,核心要点是将创新要素按照产业链、创新链的需求来对撞、对接、发酵,而不像有些区域创新要素孤立存在,造成资源的浪费。

龙岗区技术转移促进中心是广东省首家“互联网”技术转移服务模式的创新平台。张克科在考察过程中认真试用了该中心的技术较硬服务体系“科易宝”,该平台针对技术交易的复杂性和个性需求,创造性地实现了技术交易的电子商务化。

张克科认为,龙岗区的中小企业对创新资源具有强烈的需求,而技术转移中心有科研院校、技术服务商等资源,当资源更加有效地聚集、以服务为导向加工,将取得更好的对接效果,让创新资源更好地支撑区域发展。

深圳市社科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袁义才:

龙岗要有战略定力,不为短视项目所动

深圳市社科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袁义才说,龙岗要在深圳的创新型城市发展中有更大的担当,必须主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在创新发展中,龙岗的潜力巨大,政府在创新上也投入了很高的热情。当前,龙岗在土地空间上有优势,还有青山绿水,环境很好,有科技人才发展所需要的配套化境。另外,龙岗也在打造国际大学城,未来,龙岗链接的是国际资源,可以成为深圳创新型城市发展在前沿研究上的利器。”袁义才说。

对于龙岗未来的发展,袁义才建议,要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休闲环境建设,做好科技创新人才配套环境。“以美国硅谷为例,那里的环境很好,阳关灿烂,人们生活都愉快舒畅。在生态环境上,龙岗还可以下更大的力气。前沿的科技人才不是疲劳战术出来的成果,我们要给他们好的生活配套环境。

袁义才还建议龙岗建设国际化社区。当前,龙岗有了国际化大学园,未来将有更多的国际化人才会生活在龙岗,国际化社区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种的人在一起实现更多的智慧碰撞。

在长远的发展中,龙岗要有更大的使命担当,要放眼整个深圳、整个国家,甚至在全球化中要有所担当。”袁义才说,除此之外,龙岗在等待创新带来的成果时要有战略定力。科技创新需要长期、长久的投入,龙岗要坚守既定的方针,不为短视项目所动。

深圳市委党校教授申勇:

发挥大企业引领作用,形成集团式创新发展

今天参观途中看到一个标语——‘龙岗’,我觉得非常好。这代表了龙岗创新发展的态度,也预示着龙岗的未来将是一个多元化、充满希望的城区。”经过深入考察,深圳市委党校教授申勇对龙岗创新发展感受颇深。在他看来,龙岗具备了建设创新中心的基础。“这里的国际大学城,就是一个创新发动机;而天安数码城,则如同一个创新发展孵化器;在此基础上,龙岗还搭建起一个技术转移促进中心,打通了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关键环节,并为此提供了一系列制度保障。从这几点来看,龙岗创新发展的基本要素颇为完备,具备了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创新中心的基础。

龙岗接下来可以提出‘创新东进’的目标。”申勇认为,龙岗在未来战略规划方面进一步强化创新孵化器的建设力度,借助其在系统培训和政策、融资、法律、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大大提高创业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实现区域经济快速跃升。与此同时,龙岗还应逐渐构建出一套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层次、专业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新经济”,注重提高“新经济”比重,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申勇建议,未来龙岗在创新发展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城的创新孵化作用,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将“一家独大”变为“以大带小”,形成集团式创新发展,还要进一步发挥制度创新优势,让制度创新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柔宇科技副总裁叶建海:

依托创客空间,创业者更专注创新本身

2012年创立于深圳的柔宇科技是近年备受关注的明星企业,创办不到三年估值即超过10亿美元。该公司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分布在美国硅谷、深圳南山区科兴科学院、龙岗区大运软件小镇。2015年7月,深圳柔宇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全球首条超薄柔性显示模组及柔性触控产线在龙岗区大运软件小镇实现量产。

柔宇科技副总裁叶建海近年来一直在龙岗区生活,见证了龙岗的变化。他告诉记者:“龙岗的创新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另外,这里的绿化、生态环境也优于很多城市,日常生活舒适、便利。

参观完龙岗天安数码城的智造局,他颇为感慨。依托龙岗越来越多的创客空间、孵化器,创业者可以更加专注于创新本身,在快速打样、小批量试产等方面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叶建海认为,龙岗在硬件和软体两方面的建设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未来企业在龙岗的发展很有信心。

记者了解到,柔宇科技近期一直在扩租办公室,今年夏天将有约80名应届毕业生加入。未来柔宇科技每年都将较大规模地从应届毕业生中招募种子型员工,并为新员工打造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