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在河北】跳崖殉国 挂云山六壮士

26.08.2015  11:02

百团大战第一阶段胜利结束后,在井陉战场的八路军奉命转移。1940年9月6日,抗战义士们在挂云山上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其中,有六位勇士为了掩护乡亲们撤离,与日军苦苦周旋,终因弹尽粮绝,纵身跳崖殉国,谱写了一曲全民抗战的壮歌。

75年前,100多名抗日军民将一腔热血洒在井陉县秋天的山野。如今,记者再次踏上鹿泉、平山、井陉交界处的挂云山,跟随挂云山战役的亲历者重温那场激战。

井陉县三峪村治保主任康树成今年57岁,他的父亲康桂顺曾是挂云山战役的亲历者。康树成带领记者来到位于村子东北的挂云山山脚。康树成指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说,原先这儿并没有路,1940年,游击队员从这里披荆斩棘,登上了挂云山。康树成说:“西边有一条明显的羊肠小道,能上去,其余的都是悬崖绝壁,上人特别的艰难,因为有杂草、树木,属于能上,但费劲。

记者沿着山路前行,路边保留着的几座没有碑的烈士墓,仿佛在述说着挂云山战斗中那一幕幕悲壮的场景。1940年8月底,正是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第一阶段,八路军左翼纵队的指挥部就设在井陉县三峪村。日本侵略军纠集三四千兵力,对左翼纵队进行报复和扫荡。八路军主力部队奉命转移,井平获游击大队三中队奉命牵制敌人。9月6日,游击大队三中队埋伏在挂云山中,村民们听说日军要进村扫荡,也纷纷往挂云山上跑。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吸引日军注意,山上的游击队队员们故意开了枪。康树成说:“几枪声响,把他们给牵引住了,他们调用了飞机,还有3000多人,整个全部围到挂云山了。

山上共有100多人,其中50多名老人、孩子和伤病员都藏身在山洞中,能参加战斗的只有50多名游击队队员、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儿童团团员、普通村民和道士。面对日军3000多兵力和密集的枪炮,大家伙儿依靠山上的地理优势,拿石头砸,用肉体挡。枪声响了整整一天,战斗结束后,满山遍野都是尸体,血流成河,惨烈至极。康树成说:“那天已经牵制了一天,当时大部队已经彻底转移了,弹药也都全部用光了。当时我们村里连游击队去了百数多人,当时挂云山战斗下来以后死了四十多个人。

为了掩护其他同志突围,在完成阻击任务后,年仅22岁吕秀兰带领五名队员与攻上山的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弹尽粮绝,被逼到悬崖边,砸碎枪支,纵身跳崖。当年坠崖六勇士之一康二旦的妹妹崔瑞金,今年已经86岁了,她至今还保留着康二旦烈士的遗物——一个已经破旧的牛皮医药箱。这个的医药箱,正面背包盖上的红十字标志清晰可见,里边还装有当年包裹起来的草药,如今已经干枯成了粉末。虽然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但关于二哥康二旦参加战斗的每一个细节,崔瑞金老人仍记得一清二楚。崔瑞金说:“拿了个布袋,去哪儿,拿了布袋,背手榴弹,给了布袋,背上就走了。打了仗,不见二哥回来,乡亲们找了,让我去沟里,我一看是俺二哥……

战斗结束后,有些烈士的家人离此不远,认领回了烈士的遗体。其他没有亲人认领的烈士,乡亲们花了两三天时间,整理好烈士的面容、衣服,将他们安葬在了泉坡峪。1988年,井陉县在挂云山上建起“烈士纪念碑亭”,后来,又修建起一座抗日战争英雄烈士陵园。每到清明时节,总有后人到这里献上一束白菊,祭奠那段悲壮的历史。康树成说:“在我记事开始,我父亲每年到了扫墓期间,就是领着学生去挂云山下,祭拜,扫墓、献花,每年去。不管是青抗先,或者是儿童团,或者是群众,属于全民抗战,群众和老百姓去参加这个战斗,这种精神是可佳的。

现在,山村人们与烈士朝夕为伴,抗日义士的事迹仍被口口相传。对村民而言,全民抗战不是概念,不是尘封的往事,因为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人参与抗倭,家家户户都有人为之殉难。挂云山的这片热土,承载的是惨痛的屠杀,是慷慨的赴死,是血淋淋的亲身经历,更是沉甸甸的家国记忆。(河北电台记者樊志军 石家庄电台记者刘英志、庞淑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