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红脸》

05.08.2015  17:24
                     
    《红脸》一书的创作、刊发、出版已经过去了两三个年头,及至它获得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也是2014年的事情了。好像都过去了,好像没发生过。人说“庄稼看人家的好,孩子看自己的好”,作品就是作家的孩子;我则不然,自己写的东西从来没看顺过眼,以致于写过了、发过了,从不回看,甚至不愿提及。
    而今天这篇文章的写作和回顾,则是出于感动和答谢。
    最近,由省电台新锐播音员邓飞演播的长篇报告文学《红脸》正在播出,小邓浑厚磁性的男声以及适度的口语化加工给作品增色不少;在厅领导推动下的收听和讨论,形成了作品问世后的一波“后热”;而年轻人如王海文、李海涛、张渊、陆阳,成熟人士如黄蕴红,咱爹咱妈如郝婷父母,热情洋溢的听后、读后感想,则超越了一般的体会文章,渗透了一种情怀,和对亲人、子女和他们所从事工作的深切的牵挂、关心、尊重,甚至是偏护。——这就不能不叫我感动了,不写点东西发声以做回应、答谢,真个就叫无情无义了。
    《文心雕龙》说:“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可见,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既是生活“果实”的馈赠,又是作者“激情”的结晶。
    最初萌发写点东西的冲动,是听到马建平、李现华、马占仓、李曙光他们打响兴隆审计第一枪的时候;到了2012年的秋季,随着审计长亲自布局的纪念审计机关成立30周年创作活动,冲动更加强烈起来——30年啦,审计日益走向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心,日益被社会公众所关注,一个品牌的部门系统,一个被宪法和法律赋予了专门历史使命的人群,他们的精神面貌、家规门风、所作所为,应该为整个社会所熟知,应该树碑立传、有他们的文学群像和英雄人物产生,应该有史诗一般的作品流传下来。审计的“果实”如何采撷?审计的群像如何塑造?审计的史诗如何书写?创作的激情何处迸发?等待着一个契机——专业的文学创作和熟稔的审计生活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这时,一合来了。省作家协会推进“文学创作贴近现实”,指派一个品牌的老作家来贴近日益品牌化的河北审计,要创作一部反映审计生活的长篇报告文学。一合提出惟一的条件是由我来和他共同完成这项创作任务——我不光是带路、喊人,还要共同写作。
    那时,史无前例的全国政府债务审计、社保审计、张家口和唐山经责审计相继展开和相继完成,一合和我就奔着审计的战场、硝烟,奔走在石家庄、唐山、廊坊、沧州、保定……之间,见缝插针地讨论、座谈。跨过一道年关,从2012年的冬天,进入2013年的春天、再到夏天,我是叹为观止地见识了一合的写作过程、写作状态,甚至心路历程,甚至那种堪称完美的享受创作的情境,真是:人则不堪其苦,一合不改其乐。
    在采访座谈阶段,凡是后来有名有姓写进书里的几十号人,一合都是座谈了的,而且一次座谈之后,从心里就把人家当成了朋友,见面打招呼,人家一句“回头请您吃饭”的客套,他就真心实意地等待着。每次座谈不管对方年资深浅,他总是近乎讨好地顺着、哄着、诱着人家讲下去,人家可以打哈欠、倒换坐姿、抻个懒腰,一合却一如既往全神贯注,巴望着、倾听者,同时敲打着他那个简陋的巴掌大的笔记本电脑,敲下来,采访结束别人休息了,他再整理、理顺,一两个月采访结束时,他已经敲了十几万字的采访笔记。
    那年春节,一合已经进入了不能自已的创作状态。我去组织讨论会那阵儿,他在以每天一两万字的速度燃烧着、吞吐着。一副幸福快乐的样子。
    文学作品以人物塑造为主导,人物形象是否鲜活决定着作品的生死。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也重要,比如故事情节,情感起落,还有文学语言的运用。我和一合都没有与他人联袂创作得经历,语言反差又大,一合的语言亲切朴实,娓娓道来;我的语言冷峻简洁,点到为止。那么就由我来向一合靠拢,学一点家长里短,学一点絮絮叨叨的特征。在夜以继日的创作中,马建平、赵建护们,李现华、李曙光们,刘军、彭建章们,李洪钊、殷政年们,冯立众、张建华们,郝婷、郝卫宁、张岚们,……逐渐在作者的脑海和键盘上活跃起来,逐渐地心心相印起来,逐渐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起来。
    十月孕育,一朝分娩。因为一合的口碑和成就,《中国作家》在作品粗具雏形的时候就预留了2013年第6期头条的位置和20万字的版面。到此可算大功告成,但也难免留下一些打磨不精的遗憾。
    作品的如期刊发,以及不久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顺利结集和出版发行,于我也感慨良多。一则以作品问世而喜悦,一则以写作中受到的教益而庆幸,但更多的仍然是不安。怕作品有严重瑕疵,怕形象不真实,怕常识有疏漏,怕描写到和没描写到的人物有反感。就在样刊刚刚拿到手的那几天,董大胜副审计长来厅里视察工作,梦彬厅长把杂志给了他。于是,这位老审计早早闭门谢客,从晚上9点看到凌晨4点,20万字一字不漏地读完了。第二天还特地喊我和一合过来吃顿饭,饭桌上非常诚恳地谈了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认为这是审计机关成立30年来产生的最好的纪实作品,好在哪呢?好在概括反映了审计机关这些年经历的主要工作事件,好在塑造了几十个血肉鲜活的人物形象,好在涉及审计专门业务时无一处露怯现丑。
    心就放下了一些,但仍认为这更多的是鼓励——一如今天领导们、同志们、家人们的鼓励,出于爱,有些爱屋及乌,有些敝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