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河北”扎根农村 先进典型层出不穷

20.07.2015  00:08

  三年来,全省各地“善行河北”活动异彩纷呈,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示范,群众团体踊跃参加,人民群众热情参与,各类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常态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向善乐善氛围日益浓厚。

  “善行河北”不仅在我省城市形成善心涌动、善行如潮的生动局面,它在广大农民心田也播了种,施了肥,浇了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燕赵大地深入人心。“善行河北”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群众的日常生活:只过小日子的少了,孝敬老人的多了;只扫自己门前雪的少了,邻里互助办好事的多了;一味追求赚钱的少了,讲信用的实在人多了;盲目攀比的少了,勤俭持家的多了……

   田间地头:种菜就种良心菜

  种子要发芽,首先要突破自己。人要突破自己,首先要用良心自省。

  当年,保定“油条哥”刘洪安正是因为坚持不用复炸油,只用一级大豆油炸“良心油条”而火遍大江南北。刘洪安说,“良心油条”没有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做,就看诚不诚。随着“善行河北”活动的深入,像“油条哥”这样的人和企业越来越多,把种“良心菜”视为致富法宝的菜农也越来越多。

  保定市博野县东章村村民尹广顺,刚种西红柿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种出的西红柿口感差、农药超标,价格低,没人愿收,当年亏了3万元。

  “不转变观念,西红柿就卖不出去。”第二年,尹广顺摸索走种植无公害西红柿之路。如今他种植的无公害西红柿俏销北京新发地,成了批发商眼中的“香饽饽”,成为市场上的放心菜和抢手菜,年收入达20万元。

  廊坊市大城县近年来大力发展高标准设施蔬菜种植,坚持“种良心菜、吃放心菜”的宗旨,倡导使用有机肥料,禁用农药和催熟剂,种植的蔬菜口感好、品质佳,畅销京津各地。

  “以前很多菜使用化肥农药,有的还使用激素等,太不安全了,现在我们凭良心种菜,不用化肥、农药,纯天然,成本是有点高,不过菜吃着放心。”菜农张秋生说。

  河北润雨肥料科技有限公司是我省一家生产无公害肥料的企业,该公司研发的润雨微生物菌剂具有“抗重茬、改变土壤理化性况和生态平衡、降农残、解药害、提高农产品品质”的作用,产品一推向市场便受到了菜农的普遍欢迎。

  该公司的销售人员说:“‘种菜就种良心菜’已是菜农们的口头禅,我们的有机肥料也特别畅销!”

   街头巷尾:做人先要学好人

  身边榜样最靠谱,身边好事最服人。

  “善行河北”正是运用好街头巷尾这一最接地气的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弘扬正气,讲左邻右舍的好事,推土生土长的好人,让老乡们看得见、信得过、学得会。

  石家庄藁城区岗上村从1982年至今,近33年未间断书写的“功德录”,记载了11万多件好人好事,将善行慢慢渗透到村民的心里,引领了社会风气。

  邯郸市邱县乡村大街小巷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文化墙”成为弘扬善行的重要载体和窗口,让群众在润物无声中受到教育。邱县画家陈玉理创作了一幅漫画《中间位置》:儿媳把鱼身给了老人,鱼头给了丈夫,自己留下了鱼尾,生动地体现了孝敬老人的细节。漫画绘制上墙后,立即成为街头巷尾的议论话题,有一户正因为弟兄分家而让父母发愁的家庭,看到围观漫画的乡亲在纷纷议论,兄弟俩以为邻居都在戳自己的脊梁骨,脸红的大哥主动找到父母,作出了退让,平息了家庭争执。

  街头道德广场舞把善美的种子播撒到农村每个角落。每天一到晚上,平乡县西庄村6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已是载歌载舞,一片欢乐的海洋,村民在一首首旋律优美的善美歌曲中,跳着道德广场舞,耳濡目染地受着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说起本村的文化广场,村民高兴地说:“以前,村民最大的娱乐就是打麻将、看电视,现在有了广场,大家都来唱歌跳舞、扭秧歌、健身锻炼,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邻里关系也和谐了。”

  好人榜是以“榜”的形式记录本村道德建设典型人物的图片和事迹,展示身边好人风采。承德市在300个重点村建立了好人榜,唐山市唐港区在57个行政村设立好人榜。在燕赵大地,仅3180个重点村就绘制文化墙近70万平方米,并建起“功德录”和“好人好事档案”,在农村人员聚集的地方竖立“善行榜”,将本村涌现出的所有善行义举记录在册,以百姓习惯接受的方式,引导大家学好人做好事。

   锅碗瓢盆:幸福还从节俭来

  勤劳是幸福的左手,节俭是幸福的右手。

  “善行河北”以乡亲们日常生活的锅碗瓢盆为切入点,讲文明,倡节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沧州农民潘淑兰三十年收废兴家获全国“节约之星”称号,多年来,潘淑兰慷慨捐助,对自己和家人却很“抠门”。在潘淑兰的收购点,有一张掉了漆的两屉桌,桌子腿儿修了好几回,老人几十年在这张桌子上面计算账目,写写画画。家人都劝她换一张新桌子,她总说:“放在那,算是一个物件,扔了就成柴火了。过日子就是这么积攒,一个芝麻粒儿也要捡起来。”如今,老人的孙辈们都已长大成人,不忘老人教诲,时时处处注意节俭。

  如何以潘淑兰这样的道德典型为榜样,更好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化于众,固化于制?在“善行河北”中,各地都在进行新的探索。

  衡水市武强县郭院村筹资10万元,在村委会院内建起了水电煤灶、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等一应俱全的“村民食堂”,供村民免费使用,本村红白事都在食堂里举办,对标准进行了统一规定,严格控制每桌8个菜,一桌饭菜不超200元,酒每瓶25元以下,烟每盒10元以下。

  “办一次红白事仅餐饮一项,就比以往节约近一半的费用,统一的标准消除了村民的攀比心理,也杜绝了铺张浪费,做到了白事简办,喜事新办,社会新风尚起来了,村风民风正了。”村主任郭子正说。

  黄骅市常郭镇李子札村红白理事会给百姓念好省钱经。该村先后经过5次讨论修改完善了《红白理事章程》,规定流水席面是当地的“八大碗”;不论贫富,所有灵棚及棺材均是统一由红白理事会提供的固定公用物品;不搞任何商业演出、不设纸草、不上烟酒、不收礼品;红白理事会不收取任何费用,而是由村里提供合理的报酬,所有账目钱款事后全部交本户。

  村主任张志清格外看重“所有村民无论贫富,制定相同标准办白事”,他算了算,按照这个标准,李子札村办一件白事大约需要5000元左右的费用。

  随着“善行河北”的深化,制止浪费逐步向婚事大要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开刀。“善行河北·美德十问”以“你接受‘裸婚’吗?”为题展开讨论,倡导“白手起家,别样幸福”,让众多家庭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彩礼纠结中解脱出来。

  魏县双井镇南街村的张亚蒲和范艳丽举办了一场“环保婚礼”。结婚当天,对每一位前来道喜的亲戚朋友,发给一张2元彩票,当天共发出500张彩票。婚礼上,不仅用彩票代替了烟酒,还用一碗碗大锅菜代替了排场的宴席。范艳丽说:“这样的形式挺好,省下的钱够我们做生意的本儿了。”

   家长里短:家风引领好日子

  老乡们闲暇喜欢串门子,但说道东家长西家短看似小事,实则老乡们很在意,说道不三不四,听着七上八下。

  “善行河北”瞄准家长里短这个小切口,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弘扬善美家风活动,以好家风引领好日子,好公婆、好媳妇大量涌现。

  元氏县王家庄村开展“和睦日”和“孝敬日”活动,即将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定为和睦日,将父母、长辈的生日或祭日作为孝敬日,他们还树立了全县第一个村训碑,征集善美家训,开展家庭故事会活动。每逢“两日”,兄弟姐妹、妯娌之间都要坐一坐,儿女和长辈都要聚一聚,串门子,拉家常,化解矛盾,增进感情。

  邢台市威县孙家寨的孝悌家风开化一方。五年多来,建立健全各项村规民约,每月初一和十五他们让全村老人们按时聚集,免费享用孝心饺子,搭起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依次为全村老人过生日,被人们称为“孙家寨大餐”。他们还开发了环保绿色的孝老系列食品,使人们在满意消费的同时,植根“孝悌传家久”“家和万事兴”等传统文化观念。

  今天,一系列孝德公益的开展,改变了孙家寨的村风,现在,孙家寨的村民们不仅都懂得了孝敬是家风的根本,还都乐于在初一、十五来当义工,孝敬成了风气,不孝敬老人的现象基本绝迹。一位78岁的外村老人说,这几年他每次走20多里路来孙家寨吃孝敬饺子,每次都是过年的心情,所以一次没落。

  辛集市通过建立农村贤达理事会活动和人员档案把“贤达人士”组织起来,通过设立传统道德文化大讲堂,进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教化,通过建立善行义举功德榜,发挥贤达人士化解矛盾、精神教化与道德引领作用,并编写村史、村志,修缮村规民约等,用农村历史记录贤达人士的凡人义举,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