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唐山 激动与震撼难以言表追忆当年 亲历者惊叹“换了人间”

28.07.2016  12:35

■石家庄抗震救援者再次踏上这片曾经战斗过的土地

■眼前的一切都让他们感觉“超出了想象

 

■在地震遇难者纪念墙前驻足。

■看到了他们自己。

 ■当年河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地震遗址。

■这辆矿山救护车赶赴北京请求救援。

恩情铭记在心 请您来新唐山看看》追踪

变化真的太大了!已经和我们记忆中的唐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这两天石家庄抗震救援者重回唐山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尽管他们每个人对自己当年在唐山的经历仍旧历历在目,甚至都能说出几处记忆深刻的地名和建筑,可当他们如今真正重回故地,眼前的一切却已“超出了想象”,连连惊叹“弹指40年,换了人间”。

□文/本报记者 红珊 林建树 图/本报记者 张海强

第一站:抗震纪念碑广场

贾清河巧遇66军老战友

重回唐山,位于市中心的抗震纪念碑广场是石家庄抗震救灾亲历者们的第一站。建成于1986年唐山抗震十周年的抗震纪念碑,是这座城市战天斗地的精神图腾,也是这方人民坚韧自强的性格象征。

仰望着33米高的碑柱,这些抗震救灾的亲历者肃然起敬。他们仔细品读着碑文,那是“7·28”唐山大地震与震后重建的真实记录。他们认真观看着碑身四周的浮雕,那是象征着唐山人民在祖国八方亲人的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峥嵘历程与英雄业绩。他们不时地拍照,不时地讲述,不时地询问,抚今追昔,感慨连连。

人群外,突然传来一声高喊:“我是66军197师589团的,有没有我的老战友?”喊话人是一位背着相机的老者,边喊话边高举手臂,向着人群翘首追寻。

我是66军炮兵团的。”今年65岁的贾清河高声回应。当年,他所在的部队正在秦皇岛抚宁县拉练,地震发生后,所有战士迅速集结赶赴唐山抗震救灾。

不是一个师,不是一个团,却因为曾经同在66军,让两位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我今天是过来拍照的,看到你们打着‘欢迎抗震恩人再回唐山’的牌子,就感觉特别亲切。当年地震时,我们的步兵师步兵团就在唐山,第一时间展开了救援。”找到战友的老者兴奋地告诉记者,并拉住从石家庄一同来的马金泉、刘兵群等几位老兵说,“来,我给你们拍几张照片。

唐山抗震纪念碑前,也同样留下了刘氏宗亲会会员与10位石家庄恩人的集体合影。

第二站: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地震遗址

李翠萍重回母校:里面一切都变了

在华北理工大学的校园内,至今仍保留着一处地震遗址。那是当年河北理工大学的图书馆,1976年7月刚刚建好尚未使用,即在大地震中被震毁。强烈的震波冲击使图书馆发生了倒塌,楼体西部由北向南倾塌,中间部分垂直下落,且主体直立保留,东部东山墙倒塌。而该楼的第一层完全粉碎,现在所能看到的是该楼的二、三、四层,且整体向北偏东方向移位了1米。也正是因为没有投入使用,地震后未在此处进行过抢救,所以得以保留了地震原貌。

昨天,当10位石家庄抗震亲历者在刘氏宗亲会会员的陪同下参观此处地震遗址时,不禁发出阵阵唏嘘。而相比其他石家庄的同行者,李翠萍的内心感受则别有一番滋味:“这里是我太熟悉的地方,只是这个图书馆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当年被单位派往唐山参加抗震救灾的李翠萍说,她当年就是在这所学校上的大学,“当时叫矿冶学院,我上学那会儿还没有这个图书馆,我是1974年从这儿毕业的,图书馆是1975年开建的。

校园还是那个校园,但里面的一切都变了。”李翠萍说,重回母校,她还能记起校区原来的样子,“现在的配电室位置原来是澡堂,我们原来的阶梯教室、教学楼、宿舍楼的方位,我还都能辨得清楚。

一路背着相机不停拍照的王昌平少言寡语,他说自己“只想用相机多记录一些唐山的影像,不愿多说,因为说起来伤心”。“这处遗址我在地震当年天天看到,因为那时我们河北医疗队就住在这附近,每天跑步去丰南县医院,帮助他们开展救治和防疫工作,到震后第二年才离开唐山。

那是一段痛苦的记忆,每每想起,心情都很复杂,我只想多留些照片,让我的子孙后代不要忘了那段历史,教给他们要传承一种精神。”王昌平说。

 

■为地震遇难者献花。

■抗震纪念碑前合影。

■老战友意外相逢。

■晚会开始前,唐山市民热情拍照。

第三站:地震遗址公园

大娘感恩,石家庄老人热泪盈眶

昨天,唐山地震遗址公园里人流不息,哀乐低徊,庄严肃穆的地震纪念墙前摆满了鲜花。

在“欢迎抗震恩人再回唐山”标志牌的引领下,10位石家庄抗震亲历者缓步前行。地震墙上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姓名,前来祭奠的人们凝重的神情,远处被震毁只剩空架的原机车车辆厂车间遗址,无不直抵心房,牵动着他们的神经。

行进中,不时有祭奠者默默地跟随“感恩团”队伍,静静倾听他们的谈话,并为他们拍照。忽然,一位大娘疾步迎来,拉住队伍中一位老人的手,连声说道:“你们是唐山的恩人,谢谢你们啦!”尽管素昧平生,但大娘的一句肺腑之言,直说得几位石家庄老人热泪盈眶。

来自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学院的大三学生小白告诉记者,他们与天津一所高校的学生刚刚来到唐山,结合抗震40周年联合开展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今天恰巧碰到这几位石家庄老人,我们深深被他们当年的抗震经历所打动,这是我们过去从未接触到的,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精神,以及唐山人民的感恩情怀,都为我们上了一堂真实生动的教育课。

走进地震博物馆,眼前的地震文物、复原场景以及实拍影像资料,让10位老人触景生情。“快看!就是这个楼!”李翠萍和马金泉两人不约而同地指向唐山市区地震灾害微缩立体沙盘中的一座震毁建筑。“它叫‘开滦饭店’,是个七层楼,在当时来说可算唐山最高的建筑了,就在现在开滦医院的西南方向。

那上边有个人就是这个姿势,上半身露在外边,可就是救不出来。”因为当年同时在西山口附近参加救援,李翠萍和马金泉两个人同时见证了当时那个惨烈且惨痛的场面,且边讲边做出同一个动作,上身前倾,右臂前伸,“当时那人已经完了,被暴晒成了‘人干’,太惨了!

太熟悉了,一看就是那座楼。”“这是开滦煤矿的井架,这是我姨家住的地方,我舅舅家就住在这儿……”李翠萍指着沙盘中的不同片区告诉记者。

不断播放的解放军从废墟里救人的纪录片,吸引了刘兵群与马金泉的目光。两个人驻足观看了几遍不愿离开,他们在寻找其中熟悉的身影、熟悉的面孔。“这是在营救王树斌的场面。”时任北京军区坦克一师装甲步兵团一营三连连长的刘兵群正在这个救援队伍中,“印象太深了!我当时就这样上半身钻进废墟窟窿里救他。”刘兵群指着屏幕上的救援场面说,当年25岁的王树斌在开滦医院被压了八天七夜,最终被解放军轮流作战抢救出来。

我看着这个人就像你。”马金泉激动地指向屏幕上的一个人。“不知道是不是我,不过和我当时的姿势有点像。”刘兵群说,“虽然我没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但这种场面我太熟悉了。

第四站:世园会

志愿者竖起大拇指:

你们每个人都是英雄

7月27日下午,10位老人来到了唐山南湖公园,参观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刚刚进入园区,就有唐山本地的游客听出了石家庄抗震老兵刘兵群的口音。“您是哪里来的?听着口音像石家庄的!”“石家庄正定人,40年前在唐山待过3个多月!”听说是从石家庄来的,两位唐山游客和刘兵群攀谈起来,说着40年前的往事。“你们都是恩人,这两天一定要玩好,欢迎你们常来!

之后,老人们参观了插花花艺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品和国际大师之作,让大家忍不住驻足拍照留念。在“凤凰涅槃 美丽唐山”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摄影展展馆里,一幅幅展示唐山如今发展的照片让老人们发出啧啧赞叹,美丽的唐山、富裕的唐山、强大的唐山,40年来的翻天覆地,让曾经的一片废墟成为了一片繁华。“你的四十年,创造了人间奇迹,成就了凤凰涅槃。”看着展览的前言,秦增勇老人忍不住读出了声,“看这些照片,真的觉得心潮澎湃。曾经在很长时间里,我都不敢去想唐山,怕那些悲惨的场景从记忆里出来,心里真的受不了,但现在,唐山的工业、商业、市容市貌,都这么棒,真是打心眼里高兴!”在展览的照片里,1976年大地震的一些珍贵历史照片,让老人们再一次放慢了脚步,那熟悉的场景,多少次出现在梦里,“那时候就是这样的”“我当初就是在这个位置下的车”“当时救王树斌时,我就在这边扒废墟”,老人们的谈论引起了展馆志愿者的注意,女志愿者也走到老人们身边,听他们述说当年救人的细节。

刚刚有位老兵过来,说也参加过这个幸存者的搜救工作,你们每个人都是英雄!给你们点赞!”女志愿者为老人们竖起大拇指。

老人们又参观了植物馆、国内园等地,17时结束游览。看着园区内建得十分美丽又有创意,各类罕见植被布满园区,老人们赞叹不已。纵观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发展,在一个国家地级市展开实属凤毛麟角,而在一片“废墟”上举办更是绝无仅有。“这次博览会的举办,说明咱们唐山各方面发展还是很不错的,有了这次博览会的举办,唐山的发展肯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机遇!”卢金川老人感慨地说。

第五站:抗震40周年感恩晚会

昨晚,一场大型文艺晚会在唐山燕山影剧院隆重举行。这是一场由民间文艺团体领衔主演的“感恩晚会”,策划人是唐山地震孤儿、省拥军模范田金芳。震后40年来,田金芳一心拥军,一心寻找当年从废墟中救出她的那名“解放军哥哥”,足迹遍及全国16个省(自治区)、36个城市、大小军营72所,用于各项拥军活动的个人花销已达200余万元。如今,身患重病的田金芳在唐山抗震40周年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邀请40名抗震老兵再回唐山,让自己亲手组建的“田金芳拥军艺术团”唱响感恩晚会,向抗震老兵致敬。

田金芳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在场观众,也让刘氏宗亲会邀请来唐的10位石家庄老人备受震撼,“田金芳太了不起了!”“这是一场接地气的演出,是一场有情感的晚会。”“这样的晚会有着正能量的主题,看了让人感觉有力量。”大家纷纷表示。

段连珠、刘兵群等几位从部队走出来的老人说,感恩晚会看得他们“心里很温暖”,“66军、38军,这些曾是我们所在的部队,听着熟悉的部队番号,听着战友们的倾情讲述,40年前的抗震经历如在昨天一般清晰。

唐山人的感恩体现着大爱,今天田金芳邀请抗震老兵,刘氏宗亲会邀请我们10位石家庄的抗震亲历者重回唐山,都是对当年抗震救灾援助者的集体致敬,它能让我们和曾遭受地震的唐山人民都深受教育,能让人从中汲取力量,去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园,也祝愿唐山这座凤凰涅槃之城更加美丽,这里的人们幸福安康!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