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窝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田园音乐演绎美丽乡愁

30.04.2015  12:34

第四届 衡水 湖诗歌节上,诗人们在周窝音乐小镇诗歌墙上写诗留念。孟卫力摄

  第四届 衡水湖 诗歌节上,诗人们在周窝音乐小镇诗歌墙上写诗留念。孟卫力摄

   河北 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刘 燕

  “从水乡到平原,周庄之后是周窝”,这是周窝音乐小镇宣传册上一句相当诱人的话。

  作为冀中平原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庄,这里没有小桥流水,没有江南烟雨,凭什么叫出这么响亮的口号?

  置身于周窝音乐小镇,仿佛沉浸在音乐的海洋。在这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流动着音符。如果说周庄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水乡画卷,那么,周窝则以音乐奏响了小镇的华美乐章。

  音乐文化融入城镇建设

  4月26日,第四届 衡水 湖诗歌节在周窝音乐小镇举办。这个以音乐闻名的小镇以其特有的方式,热情款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慕名者。

第四届衡水湖诗歌节上,璐德国际艺术学校学生在周窝音乐小镇街头表演。孟卫力摄

第四届衡水湖诗歌节上,周窝音乐小镇农民乐队在街头表演。孟卫力摄

  曲径通幽、繁花绿树、琴音缥缈,漫步周窝音乐小镇,处处可见的五线谱绘画、墙体涂鸦尽情彰显着艺术的魅力。提琴乐器体验馆、民俗风情馆、音乐会馆、萨克斯公社……每走一步,眼中都会闯入醒目的音乐元素;每到一处,耳边都会响起清脆悦耳的琴声。

  “爱音乐不需解释,爱小镇没有理由。”“音乐小镇形式新颖、有创意、有氛围。”在小镇音乐会馆的游客留言簿上,记者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爱好者、游客用热情的话语表达对小镇的爱慕。

  自2012年周窝音乐小镇建立至今,短短几年时间,它已成为全国当之无愧的音乐名镇——“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全国最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 武强 麦田音乐节、中韩国际乡村艺术节、中国吉他文化节等让小镇声名远播。

  “周窝音乐小镇的成功打造立足于原有的房屋、街道布局,也正是因为保留了小街小巷的本来风貌,体现出北方民居的独有特色,小镇的美才更接地气。”周窝镇政府派驻音乐小镇工作人员郭丽君告诉记者,小镇上的民居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的老支书带领全村移风易俗,规划村庄建设,房屋都是尖顶红瓦,主街道两侧均以国槐绿化,从而形成了这一屋舍规范、独具特色的河北民居群。

  “在小镇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旧有民居的 历史 价值,依旧建旧、修旧如旧。”北京璐德文化公司全面负责周窝音乐小镇的包装改造及运营服务,该公司接待经理葛杏丽表示,为了把周窝音乐小镇打造成特色音乐小镇,他们接受这项工作后,并没有大拆大建,只是以原有民居为基础,增添音乐元素,赋予传统乡村艺术魅力。

河北金音乐器有限公司吉它喷涂车间 孟卫力摄

孩子在周窝音乐小镇吉它作坊内为乐器涂鸦。孟卫力摄

  文化产业支撑城镇建设

  采访中,周窝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没有金音乐器集团,就没有音乐小镇。金音是音乐小镇的“”与“”。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村里引进了第一家小型乐器加工厂,周窝开始了与音乐的结缘。历经20多年发展,小小加工厂现已发展成为管弦乐器产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龙头企业——金音乐器集团。在其带动下,周窝村乐器生产加工企业达到13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成为全国管乐生产基地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金音乐器集团这一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武强乐器产业迅速裂变,实现了由“独奏”到“合奏”,各类与乐器制造相关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一个国际性西洋乐器产业板块在这片土地上迅速隆起。以德国GEWA物流配送基地、美国塞西里欧乐器商贸流通和配送中心、乐旗网电子商务平台为龙头的仓储物流中心的加入,使当地产业聚集能力进一步提升。

  “周窝音乐小镇以乐器起源,因乐器得名,未来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乐器产业的支撑。”葛杏丽说,目前,得益于本地乐器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集培训、比赛、交流、创作、制造于一体的原生态特色音乐小镇正在日益壮大。

具有音乐情调的周窝音乐小镇客房 孟卫力摄

周窝音乐小镇街景 孟卫力摄

  “文化产业发展与特色城镇建设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金音乐器集团总经理陈学孔说,周窝人不但要把自己生产的西洋乐器卖到世界,而且要把世界优秀的音乐人、投资人、游客引到周窝、留在周窝。

  去年,周窝音乐小镇建成了国内唯一一个以音乐为主题的音乐水世界,吸引了来自京津冀的大批游客,乐器销售、特产销售、餐饮酒店服务等相关产业日益兴旺,营业额不断增长,仅文化 旅游 一项,年收入就达到1500万元。此外,依托乐器生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总投资近15亿元的原创数字音乐基地、军歌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在这里落户。

  魅力小镇积聚人气

  金窝银窝不如咱周窝,这是当地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周窝“变身”音乐小镇后,周窝人的生活可谓舒适又惬意。用上了24小时不间断的自来水,足不出户就能通过互联网了解天下大事,家家户户冬季全部依靠地热供暖;村民们或到金音集团上班,或在小镇的餐厅、旅馆打工,以前收入依靠种地的村民都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节节攀升。

  在小镇提琴乐器体验馆,记者见到了店主张金涛,这位80后乐器制作人是地地道道的周窝人,他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之前一直在上海打工,今年年初回家 创业 。张金涛告诉记者,周窝音乐小镇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客商、游客越来越多,这里特有的艺术氛围就连一些大城市人都无法感受到。

周窝音乐小镇咖啡馆 孟卫力摄

周窝音乐小镇街头乐器造型的壁画 孟卫力摄

  城镇化的关键在人。周窝音乐小镇共有村民近千人,250多户。据了解,小镇外出打工的村民极少,几乎全部实现了在当地就业。

  陈学孔告诉记者,目前,有四五百位本村村民在金音乐器集团上班,月薪平均在3000元以上,而集团内的其他工人,也大部分来自本县,所以,一些企业经常遇到的用工荒难题从没在金音出现过。

  音乐小镇带给村民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提高,还有精神生活的提升。

  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如今,周窝人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几岁孩童,都能拿起乐器表演上一段。不仅如此,村民们还自发成立了“农民乐队”“老男孩乐队”“高粱花乐队”等。

  周金香是周窝幼儿园的一位老师,也是该村“农民乐队”的萨克斯手。她告诉记者,该乐队成立于3年前,目前已经有70多人。几年前,她在县城买了房子,可就是不愿意去住,偏偏喜欢音乐小镇的文化氛围,只要一有空,就和其他乐队成员凑到一块“”音乐。从这些热爱音乐的村民身上,记者感受到他们那掩饰不住的幸福和满足。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