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英雄谱——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30.08.2015  22:13

她是一名普通的妇女,出身贫苦农家;她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为抗日工作日夜奔忙,找粮、找草、动员参军,她就是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来到西柏坡纪念馆,走进第一展厅,就能看到一面写有“子弟兵的母亲”的锦旗。纪念馆讲解员郭薇每次向参观群众讲起这面锦旗的故事,都会非常动情。

郭薇讲解:这便是享誉全国的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戎妈妈,戎妈妈她是平山县下盘松村村人,1938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位于太行山区的下盘松村,是戎冠秀生前生活的地方。虽然今天这个小山村宁静安详,但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对敌斗争却十分残酷。而当年在这里,戎冠秀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1943年秋天,日军集中四万兵力,对太行山北岳区展开为期三个月的疯狂“大扫荡”。一天早上,戎冠秀在村口的山路上发现了一位八路军战士。这位战士受了伤,还发着高烧。而敌人“扫荡”的枪声却越来越近,情况十分紧急。

情急之下,戎冠秀想到把伤员藏进山坡上的一个暗洞里。

下盘松村党支部书记 韩志贵:当时这个山洞比较高,戎妈妈就蹲下去,让伤员踩着自己的肩膀,戎妈妈又站起来把伤员送到了这个山洞里,第二年的群英会上,戎妈妈又看到了自己当年救的这个伤员,原来他就是战斗英雄邓世军。

在日军扫荡时期,看护前线下来的伤病员是戎冠秀和她所在的村妇救会的主要工作之一。

一天深夜,一位八路军重伤员被送到了下盘松村。戎冠秀给伤员喝温开水,他咽不下去。戎冠秀就抱起他的头,一勺一勺地喂,半天工夫才把半碗水喂完。了解到伤员四五天没吃东西,戎冠秀就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玉米面做成窝窝头,用嘴咬烂,喂到伤员嘴里。

下盘松村党支部书记 韩志贵:当时这个伤病员脚受伤比较严重,又遇到了冬天,戎妈妈把自己女儿的棉袄棉裤,拆了以后,用棉花包住了伤员的脚。

抗战八年,戎冠秀勇挑支前重担,她抓紧一切时间带领下盘松村的妇女为八路军子弟兵做军鞋、缝军衣。对交上来的每一套棉衣,她都要亲自过秤,还要对着阳光照一照。

下盘松村党支部书记 韩志贵:戎妈妈要求非常精细,有一次一个妇女把新棉花用了,掺进去了旧棉花,戎妈妈发现以后,让她立即把旧棉花取出去,又把新棉花换进去。

1944年,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抗联联合决定,授予戎冠秀“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母亲”的光荣称号。在这一年召开的边区群英大会上,时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代主任的朱良才亲自为戎冠秀颁奖、敬礼,并为骑在骡子上的她牵缰缓行。

戎冠秀一生还主动带头,动员群众参军。她先后送两个儿子和三个孙子参军,小儿子更是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

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 郭薇:当小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噩耗传来时,戎妈妈哭了,但她继而又坚定地对部队领导说,孩子是俺生的,但是党培养的,干革命哪儿能不死人那,他保家卫国而死,值得。

新中国成立后,戎冠秀积极参加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她对人民军队的关心和爱护不减。作为华北区人民代表,她出席了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参加了开国大典,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1989年,戎冠秀因病逝世,享年93岁。她的骨灰被安放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戎妈妈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她的故事会在太行山人民的口中代代传扬。

平山县观音堂乡戎冠秀小学学生朗诵: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清。如果有人问,请问好老人。这位好老人,好比一盏灯。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起来,来照八路军……好老人叫啥?名叫戎冠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