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土地账成糊涂账”背后的真相是啥?

29.08.2014  13:56

    在过去的13年间,土地出让金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但基层干部透露,具体收了多少,怎么用的,只有部门一把手和具体经办人说得清楚。由此产生了侵占挪用、做高成本、体外循环等多种乱象,“土地账”成“糊涂账”。(《新京报》8月28日)

    既然“雁过”总会被“拔毛”,土地出让金,似乎也难成为例外。现实中,土地出让金,也并非地方财政的纯收入,收了土地出让金,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不仅土地出让后的的公共服务配套需要不菲的投入,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支农、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是其开支范畴。一些地方更是承诺将土地出让金用于保障性住房。所谓对土地出让金的“拔毛”,要说也不过是“取之于地,用之于民”罢了。

    应该说,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房地产业的火爆,土地出让金其实早已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既然如此,土地出让金被用于日益增长的地方财政开支,自然也是理所当然。某种程度上,作为财政重要来源,土地出让金的支出,也本无可非议。

    事实上,对于土地出让金的管理与使用,并非无法可依。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明确土地出让收入缴入地方国库,支出通过地方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实行“收支两条线”。不仅如此,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出台的规定,更是明确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支农、城市建设等方面。

    那么,何以对土地出让金的侵占挪用,却成为潜规则,近20万亿的土地出让金,具体收了多少,怎么用的,居然成了一笔“糊涂账”,这显然并非“难得糊涂”。而本该纳入公共财政序列的“土地出让金”,何以仍然落得个“唐僧肉”的境地,相比土地出让金乱象本身,公共财政收支管理的漏洞,无疑更令人担忧。

    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之所以巨额“土地出让金”遭遇挪用尴尬,甚至成为少数领导的“私房钱”。除了土地出让金的金额巨大,惹人垂涎之外。土地出让金的收支管理,未能严格按照规则执行,相关的监管形同虚设,恐怕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土地出让金究竟有没有被纳入地方国库,支出有没有通过公共预算,公共财政管理的那些最基本的常识性流程,又是如何被架空和绕过的?显然才更需追问。

    当然,现实的情形是,很多地方的土地出让金,除偶尔接受审计调查外,通常情况下处于地方“自己管自己”状态,既然收支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必要约束,出现诸多乱象,似乎也并不意外。不过,所谓“自己管自己”,与其说是监管制度的缺陷,毋宁说是公然的违规。按说,只要纳入地方国库,相关的预算与开支,都应当 经过人大的审批,并向公众公示,只要遵守了这一基本程序,土地出让金的开支,又岂是“做高成本”、“体外循环”这些小伎俩,便能搞糊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