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馆陶县80后农民小伙子用粮食做画走出国门

24.10.2014  01:43

用笔作画,我们都很熟悉,而邯郸馆陶县有位80后农民小伙子,专门研究用粮食做画。

走进馆陶县海增粮食画展厅,一幅幅用粮食做的画别具风韵,邯郸典故、水墨丹青、梅兰松竹……

指着四幅京剧脸谱,张海增告诉记者:这些颜色都是纯天然的、纯绿色的。
      记者:这不是调的色吗?
      张海增:原色啊!红黍子、黑黍子、白黍子、还有黄黍子,你像这个,就是草籽了。

1980年出生的张海增,自小爱画画,在菏泽艺术学院美术系上了三年学。后来他回到家中,在一次干农活中,他对手中的粮食突发奇想,这粮食可不可以和美术结合呢?

张海增:就想咋的自己做出一种,作为馆陶的特产。

想得容易做起来难,张海增说那时候全国还没有用粮食作画的,他只能自己摸索着往前走,仅把粮食贴到画布上的胶,张海增就曾买了109桶不一样的。

张海增:这个胶也是自己配的,原来用的胶一个星期开裂。
      记者:这个胶自己怎么研究出来的?
      张海增:109桶胶,一个个配,一种得反复实验3回。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海增不仅研制出了专用胶,还攻克了粮食的保存关,贴在画布上的粮食粒再也不会发霉发芽了。2008年,张海增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幅粮食画,一个憨态可掬的福娃,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把画卖出去的情景。

张海增:当时连包装都没有,人家就要了。280块钱,1个100的,2个50的,还有1个10块、20块,当时我还没走到家呢,就给媳妇打了个电话,我的画卖出去了!

如今,张海增成立的年产值超百万元的陶山粮艺公司,吸收了80多名农民参与粮食画创作,由他们创作的“粮食字画”远销北京、天津、广东、福建、山西等地,还走出了国门。

对这个“爱琢磨”的80后小伙子来说,创新永无止境,现在他正在研究用面粉作画。

张海增:你看,用面粉我做出了一些农家院。
      记者:太漂亮了,呀,这个也好看!
      张海增:这个面粉画在国内是个空白,现在全球都没有,我想2014年把这个面粉画开发出来。(河北电台记者张雁、邯郸电台记者郭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