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超300名高校独董离职潮

19.02.2016  10:40

剑指高校腐败、有偿中介、“花瓶董事

2015年四季度以来,教育部掀起高校独董问题监管风暴,润和软件、华信国际、豫金刚石等多家上市公司的高校独董春节前后集中辞职。“新华视点”记者统计发现,3个多月已有超过300名高校独董离职。高校独董密集离职潮透露了哪些反腐和公司治理新信号?

严管高校副处级以上干部

2015年四季度《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的下发,让不少高校加快了清理高校独董的步伐。

离职的高校独董中绝大多数为领导干部,但其中也有并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普通高校教师。辞去岳阳兴长独董的唐课文,辞职原因是“由于在湖南理工学院担任了较为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任务等原因”;而辞去大唐发电独董的姜国华,辞职原因是“因需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其现任职的学校工作上”。

据了解,去年教育部的专项检查以及此前的多项规定,主要针对高校领导干部这一群体。例如,2010年教育部向部属高校下发《直属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明确“不准违反规定在校内外经济实体中兼职或兼职取酬,以及从事有偿中介活动。”2013年10月中组部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也对党员领导干部兼职企业进行了严格规定。北京几家高校中曾经兼任过独董的多位教师告诉记者,学校并未明确出台对普通教师离任独董的规定,但是一些教师出于未来行政晋升等综合考虑,主动辞去了独立董事职务。

监管风暴剑指“高校依赖”背后三大问题

一大批兼职独董的高校干部教师集中离职,以及上百名高校教师仍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担任独董的现状,反映出中国上市公司严重的“高校依赖”症。

——高校腐败。高校党政领导干部通过担任独立董事,安排上市公司负责人孩子就学,以此形成权钱交易,是高校独董备受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招生过程中因受贿千万元被查处的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就曾担任7家公司的独立董事,这些企业经营内容涉及网络技术、交通、数码科技、商业银行、基金管理等多个领域。

——有偿中介风险。有业内人士分析,高校干部教师除具备专业的理论研究素质外,很多都在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担任咨询委员、兼职顾问等职务。很多上市公司正是看中了这些资源和社会关系,不过,这也同时增加了资源换利益的违规潜在风险。

记者发现,高校独董的社会身份通常非常之多。如在A股某大型上市公司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的某高校博士生导师,同时还兼任多个学会、政府专家委员会的社会职务。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认为,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独立董事表面上是独立的,但实际上更多的是起到为上市公司缔造关系网络的作用。

——“花瓶董事”。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不少高校独董拿着十几万的年薪,出席董事会就是投赞成票,没有行使为中小股东监督董事会的权利。广东奔犇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国华说,从其代理的多起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案件中可以看出,包括高校独董在内的独立董事群体,基本上没有发表过有价值的意见。

兼职外部监事成另一“盲区

记者调查发现,上市公司对于高校教师群体的“依赖”,除了舆论关注的高校独董问题,还体现在部分上市公司喜欢聘任高校干部教师任外部监事。

记者统计发现,在A股市值最大的10家上市公司中,工商银行聘请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师任外部监事;农业银行聘请了清华大学教师任外部监事;浦发银行聘请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师任外部监事;兴业银行聘请了厦门大学教师任外部监事。

设立外部监事本意是监事会聘任公司外部人士,以加强公司监事会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有业内人士认为,越来越多的高校干部教师兼职外部监事,可能会和以前兼职独董一样,造成违纪违规隐患。

专家建议,首先,在对“退休官员独董”“高校独董”进行清理整顿后,上市公司既要扩大独立、专业独董的来源,更需打破一股独大、独立董事比例过低等深层次制度问题。

其次,应加强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育和健全。记者了解到,在公司治理相对成熟的欧美国家,高校独董数量较少。根据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指数报告》,在美英等发达国家,独立董事大多是知名度很高的其他公司现任高管。由于劣质董事离职后则不会被其他企业聘任,因此,这些人非常关注个人的声誉资本。但在中国,大部分高校独董为了讨好公司负责人,往往采取“不惹事”的态度。

庄德水建议,高校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基础上,应根据学校和学科实际,完善自身管理规划,不能影响正常教学。兼职取酬人员必须由单位审批,并应依法依规进行报告。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