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264名白求恩医疗方队队员归建

08.09.2015  08:36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图为白求恩医疗方队队员迈着矫健的步伐回到学校。

受阅一次,光荣一生。9月7日,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的264名女兵,带着兴奋与激动回到了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学校举办了隆重的仪式欢迎受阅方队归建。

7日12时30分左右,头戴卷檐帽、身穿春秋裙服、脚穿长筒马靴、臂戴红十字、肩背药箱……女兵们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地伴着铿锵有力的军乐曲,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学校。学员们和战友们敲起锣鼓,列队欢迎凯旋归来的女兵,安静的校园顿时热闹起来。

受阅女兵进入校园后,在白求恩铜像前列队,4位仪仗女兵为白求恩铜像敬献了花篮。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有关人员介绍,这所学校是白求恩同志倡导并参与创建,诞生在抗日战场,是一所因战而生、为战而生的院校。抗战期间,学校坚持边教学、边战斗、边救治,参加过百团大战、历次反“扫荡”等战役战斗百余次,向抗日战场输送了1500余名医务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三次组建女兵方队,参加建国35、50、6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可以说,学校和白求恩有着不解之缘。受阅女兵归建,向白求恩铜像敬献花篮,就是要牢记和弘扬白求恩精神,永远做白求恩精神的传人。

魏来回想起阅兵经历的每一天说:“这是我最宝贵的经历!”从6月份进入阅兵基地,每天3个小时军姿。在太阳底下站着一动不能动,唯一可以动的只有大脑。她们就在脑海里回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回忆完了,时间还没有到,就从小到大再回忆一次。高温下女兵们穿着阅兵服、长筒马靴,脚底下阅兵车表面的温度有60多摄氏度,不少人的脚都被烫出了水泡。阅兵式当天凌晨两点多,魏来和战友们就起床了,经过化妆等准备,四点多登车前往天安门广场。8点钟,魏来和战友们还在长安街上集体跳了一次士兵健身操、唱了6首歌曲,就列队等候阅兵式正式开始。从9点列队到下午1点多登车返回,除了阅兵式到分列式间隔的几分钟,女兵们都是一动不动地站着。“你也许在阅兵时看不到我,但我就在里面,我坚持到了最后。”

“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马亭亭幸福不已。今年24岁的马亭亭第一次关注阅兵是在1999年国庆节大阅兵,那时年仅8岁的她是含着泪看完阅兵式的,看完后她对妈妈说:“长大了我也要当兵!”2011年,已经在济宁医学院读大二的马亭亭终于成了一名女兵。今年春天得知学校选拔学员参加阅兵式的消息,她先后三次递交了请战书。经过了一层层选拔,最后终于跟战友们一起从容地走过天安门广场。“能够参加阅兵,是每一位女兵的梦想。走过天安门,我们就不仅代表着自己,也代表着总后部队,代表着中国女兵。”参加完阅兵式,马亭亭说:“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且比我的梦想更上了一个层次!”

“我在电视直播中看到你了!我为你骄傲!”9月3日晚饭前,刚刚参加了阅兵的李亚奇给远在老家的爸爸打了一个电话,爸爸在电话中第一句是这样说的。自从进入阅兵村后,大家全身心投入到了阅兵训练中,很少和家人联系。阅兵后的当天下午,她突然想和爸爸打一个电话,说说阅兵后的激动心情。“当时我代表空军,乘坐空军新型高机动急救车,具体位置就是第一车纵排第二名。”李亚奇回忆说,当时央视给了一个特写镜头,恰好镜头里就有自己的特写,这一珍贵的镜头,爸爸竟然看到了。胜利完成阅兵任务后,李亚奇很激动,也很自豪。“这将成为一生的记忆,永远记在心里,永远不会忘记。”李亚奇说,“和70年前相比,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武器装备都强大了很多。阅兵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的国威军威,展示了中国军人的形象,也展示了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同时也昭示,和平来之不易,我们有决心有能力捍卫和平。”

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这次除了有264名女兵参加了阅兵,还有10名女兵是联合军乐团的成员。这也是我国第一次有女兵亮相阅兵式军乐团。仅有的100名女军乐团成员中,就有10名来自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

为了展示中国女兵的良好形象,从4月18日集训开始,每天3公里体能训练、晚间的芭蕾舞形体训练、化妆课……女兵们有着比男兵更多的训练科目。这些女兵们大多不认识五线谱,她们就利用业余时间学谱子、背谱子,每天的训练生活都是忙忙碌碌。

余珍珍吹奏的是太阳号。刚扛起太阳号的一瞬间,40多斤重的号一下子压在左肩上,她都差点儿哭了。40多斤的太阳号一扛就是三个多小时不能放下,别说吹号了,单是扛着也够这些年轻女孩子们受的。站在太阳底下,加上号的反光,女孩们都晒伤了。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训练,余珍珍和战友们才终于有了9月3日的完美亮相。小号手席阳站在军乐队的第一排,当看到阅兵方队跟着自己的乐曲行进,她越来越兴奋。看着抗战老兵经过面前,她心头一热,眼泪又要流下来了,觉得自己这么多天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阅兵队伍在前进,四周都是欢呼声,可是我们一眼也不能看,只能目不转睛地看着指挥。但我们参加了阅兵,并且是首批参加联合军乐团的女兵,这就是我这一生的财富。”余珍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