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成社会关注热点

23.04.2015  17:27

      这个4月,对每一位供销合作社人来说都很不寻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正式发布,为全系统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汪洋副总理在全国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大局,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为核心,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供销合作社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众多中央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地将视线聚焦于此,向社会传递着供销合作社的荣光和责任。

        《人民日报》4月3日1版评论员文章

        深化综合改革  更好服务“三农”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做出全面部署。这对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供销合作社作为服务“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供销合作社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深刻变化,农民生活需求加速升级,迫切需要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要多层次、多样化、便利实惠的生活服务。供销合作社长期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有比较健全的组织体系和经营网络,有为农服务的深厚基础和独特优势,最有条件成为新时期服务“三农”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供销合作社还存在着与农民合作关系不够紧、综合服务实力不强、层级联系较松散、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等问题,必须通过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在服务“三农”中更好地发挥优势,担当起更大责任。

        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根本宗旨。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就要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大局,始终把服务“三农”放在首位,做到为农、务农、姓农。不管怎么改,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方向不能动摇。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要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为核心,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以强化基层社和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为重点,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把供销合作社系统打造成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成为面向农业现代化、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繁荣城乡经济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

        供销合作社历史悠久、职工众多,是一个老系统、大系统,综合改革任务十分繁重,面前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可能一蹴而就。供销合作社发展很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农民需求也多种多样。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应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大胆探索、试点先行,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要坚持合作经济基本属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顺应市场规律,又履行好社会责任,确保这项改革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不断提高供销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和服务水平,奋力开拓中国特色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

          《经济日报》4月3日1版评论员文章

        供销社要“姓农为农务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正式出台,这是新时期指导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从根本上回答了供销合作社为什么改、改成什么样、怎么改等问题。供销合作社改革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三农”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致富、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供销社改革正当其时、势在必行。供销社是个老系统、大系统,其扎根农村、网点广布,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保障市场供给、服务城乡群众发挥了支柱作用,谱写了历史辉煌。纵观60年发展历程,曾因不适应市场经济陷入困境,但又通过改革探索走出低谷、重现生机。经过多年改革,供销合作社的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去年,全系统销售额达到3.76万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近年来,虽然有比较健全的组织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经营网络,但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供销社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同时,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日益凸显。新老矛盾叠加使得供销社的发展遇到了很大挑战,固守传统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当前,必须更新观念,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决定》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新定位,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人多地少、分散经营是我国的基本农情,而发展现代农业最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在这方面,供销社优势很大。同时,加强党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指导和调控,也迫切需要一支抓得住、用得上的骨干力量,在这方面供销社堪当大任,既能以市场化方式开展经营服务,又能较好地体现党和政府的政策导向。基于此,中央提出到2020年,要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既要让其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也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要面向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产生活,推动其由流通服务向全程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重点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农村合作金融服务,加快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

        必须看到,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是其价值所在、优势所在,既是党和政府所看重的,也是农民群众期待的。总之,不管怎么改,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方向不能动摇,要做到姓农、为农、务农,让更多农民见到实惠、得到好处。

          新华网4月2日

        坚持为农服务宗旨    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解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2日对外公布。供销合作社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就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具有哪些重要意义?有何具体的改革任务和政策亮点值得关注?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

        坚持一条主线:为农服务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兴起,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表明,我国已经步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深刻变化,使“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日益突出。

        “我们迫切需要构建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李春生表示,在这方面,长期扎根农村的供销合作社既有比较健全的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最有条件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渠道。

        经过多年改革,目前供销合作社发展活力、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去年全系统销售额达3.76万亿元、利润354亿元,拥有2.5万个基层社、33.7万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1.4万个农民合作社、5.1万个庄稼医院和105.5万个现代经营服务网点。

        尽管如此,一些长期制约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决定提出,到2020年,把供销合作社系统打造成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李春生说,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为农服务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我们所采取的各项改革举措,都是为了使供销合作社更好地发挥为农服务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抓住一个核心: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

        合作经济属性是供销合作社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的本质特性,也是独特优势所在。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供销合作社身上合作经济的特色并不鲜明,这突出表现在县以下直接面向农民的基层社比较薄弱。

        不断强化合作经济属性,通过推进供销合作社基层社改造,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已成为衡量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能否取得突破的重要标准。

        决定明确,要按照强化合作、农民参与、为农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社改造。提出采取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社,不断强化基层社与农民在组织和经济上的联结,切实做到农民出资、农民参与、农民受益。

        李春生表示,当前供销合作社2.5万个基层社发展不平衡、情况比较复杂。决定对基层社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扶持政策,这对推进基层社改造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他说,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我们也要考虑基层实际,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有条件的基层社,要加快办成以农民为主体的综合性合作社,暂不具备条件的,也将通过发展经营服务业务逐步密切与农民的联系。

        四项改革举措:拓展服务领域

        经济新常态下,国内流通领域的产业组织方式、商业经营模式、市场竞争格局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农产品“买贵”“卖难”,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市场间顺畅流动?如何应对“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挑战?

        此次出台的决定提出,要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为此,决定提出了4项具体举措:

        ——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和手段,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方式,为农民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配方施肥等系列化服务,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加快发展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打造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和社区服务中心,推动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网点向城乡社区延伸。

        ——稳步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

        李春生表示,服务农民是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国务院部署,去年以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在河北、浙江、山东、广东四省开展了综合改革试点,在基层组织建设、系统联合合作、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合作金融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

        他说,新常态下,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拓展经营服务领域,在市场竞争中壮大综合实力,才能更好地履行为农服务职责。(王  希)

          《农民日报》4月4日2版

        改革的落脚点是让农民受益

        ——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解读

        4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正式公布(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当前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决定》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副主任邹天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改革出发点是为“三农”服务,落脚点是让农民得到收益,如果不坚持这个宗旨,供销社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次改革出发点是为‘三农’服务,落脚点是让农民得到收益,如果不坚持这个宗旨,供销社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李春生强调,服务“三农”是这次供销社改革的核心内容。“这次改革有利于目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稳定。”为什么这样说?李春生举例: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非常大,有2.5~2.7亿人次的常量,每年还有1000万的增量。农村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现在迫切需要提升社会化服务体系,而供销社可以承担这样的角色,对于稳定经营制度是有好处的。

        李春生说,在农村,供销合作社相对其他经济组织来讲,组织体系、网络比较健全,目前已经建立了34万家综合服务社。“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利用改革时机把农村所有的养老、幼教、文化、娱乐、超市等生活需求都纳入其中,供销社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提升我们为农服务的功能和能力。”

        那么这次改革能给农民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红利呢?李春生说,《决定》要求供销社必须提供植保、测土配方、产前种子等相关具体服务。“如果供销社做到了、做好了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那农民会得到很大的福利和红利。”李春生说,目前供销社正在建设“新网工程”,整个平台一旦打通,能够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因为农民生产完产品,供销合作社可以进行合同订购、网上销售,各种形式帮助农民解决卖难的问题,总之,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供销合作社会不断改革,拓展经营服务领域,开展各类合作,形成为农服务的合力

“过去在密切联系农民的关系上还不够紧密,层级联系上还比较松散,服务功能还不强,供销合作社体制在有些方面还没有完全理顺,这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李春生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决定》提出对基层供销社分类改造,要采取劳动、资本、土地多种形式的合作,吸引农民加入进来,最后要办成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供销合作社的合作经济属性决定的,搞活合作社内在的机制,才能真正激发合作社内在的活力,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当中,在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整个过程当中真正发挥作用。”

李春生说,供销合作社在提升为农服务综合实力和能力的同时,今后将尽量用市场的办法去拓展经营服务领域,提高履行为农服务的责任心。

那么如何拓展经营服务领域?邹天敬说,供销合作社已经顺应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打造了“网上供销社”。“目前由总社打造的全国性电子商务平台将在三季度上线运行,各省级社统筹发展区域性、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最后对接到全国的平台上,将形成规模优势。”邹天敬说,为了突出供销社贴近农民的优势,发挥县级供销社在农村电商中的主体作用,将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和网上终端通过全国平台和区域性、专业性平台跟县级供销社进行对接。其次突出供销社实体网点广布的优势,加快县以下基层社、综合服务社和各类经营服务网点的信息化改造,形成线下的天然优势,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三是突出农产品流通重点,加强物流中心建设,组织各地农产品资源通过供销社的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实现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供销合作社愿意依托这些实体的网点资源,与各类的电商企业开展合作,来共同形成为农服务的合力。”

“我们有信心,供销合作社一定能够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是落后甚至停留在上个时代。”李春生说,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推进“三农”工作的载体,通过改革最终成为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的骨干力量。(简承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