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氏家族把电影带到石家庄

27.08.2014  09:34

    驾驶摩托的是司双印的爷爷司玉田。(司双印供图)

    燕赵晚报记者孟醒石 通讯员戴佳瑶 冯宏伟

    “司氏玉田,电影摩托,当时新鲜……解放以后,电机捐献。所得回敬,画屏四扇,今成文物,入馆展览。”这是 石家庄 市民司双印所写的10米长卷《念故乡》中的词句。司双印最佩服的人就是他的爷爷司玉田。“我爷爷有三个最,他是石家庄最早放映无声电影的人,石家庄最早开摩托车的人,石家庄最早开长途客车的人。

    “一分精神一分福,干活有瘾比什么都强

    600多年前,司氏一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石家庄,落户姚栗村(现栗新小区),世代务农,端正有礼,乐善好施,口碑极好。昨日,75岁的司双印老人对记者讲起自己的家史。司双印的爷爷司玉田文化不高,但机械手艺很高,清末民初期间,曾经参与修葺石太铁路。“那个年代的机器,除了天上飞的,他什么都会修,什么都会开。”司双印说,爷爷司玉田还追赶国际潮流,率先买了电影播放机,给乡亲们放电影,大山大水,活灵活现,唬得很多人叫他“活神仙”。

    后来,司玉田买了一辆摩托车,经营起了客货运输,他能言善辩,英雄虎胆,与日本人狭路相逢,几句话就能顶得日本军官没话说,乖乖让路。邻里乡亲无不交口称赞。年轻人慕名求学,司玉田告诉他们“一分精神一分福,干活有瘾比什么都强”。做事先做人,干活要勤奋,他好像一个永远不知疲倦的铁人,见活就干,还帮别人干活。“歪戴帽子斜穿衣,肯定不是好玩意”,司玉田虽是农民,颇重文礼,要求子孙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允许翘二郎腿,不允许剩一粒饭。司家子弟不管在哪儿都是踏实勤快、礼仪周到、恭顺温良的人。

    “串门送礼,不如与朋友同甘共苦

    1947年,解放军前线剧社来姚栗村进行电影宣传活动,汽灯照明不够亮,经人介绍找到了司玉田,借播放电影用的发电机。后来,司玉田把发电机支援给了剧社,因为无人会操作,司双印的父亲司石禄就跟随解放军走了,专门负责播放电影,从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后在石家庄新中国电影院离休。

    “串门送礼,不如在生活中与朋友同甘共苦。”这是司石禄教给司双印的话。那个时候条件不好,粮食短缺,司石禄便告诉孩子,少去给别人家添麻烦,即使去了也要多帮助主人家干活。司双印谨记在心,他曾去西王村看望朋友,不料朋友一家都下地收粮去了,家门未锁,司双印没有坐等主人回来招待他,而是买来红薯蒸了一锅,等朋友劳累饥饿回到家的时候,感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司双印的手久久不放。

    司双印是一名普通工人,没有上过艺校,却凭着个人爱好和刻苦钻研,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家,作曲、歌唱、演奏、指挥,全能。1983年,他成立了育美文化室,义务演出2800余场,还将一些奖金捐献给福利院的孤儿,向社会传递正能量。2004年,司双印以《庆胜利》,获得“最佳才艺奖”和“中国老年形象大使”两项殊荣,是石家庄人的骄傲。

    专家:家风好,孩子大多能成才

    河北江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省会高端住宅开发商,其在山前大道开发的西山一号项目以打造“百年别墅,文明世家”为己任。本报联合西山一号项目推出的燕赵“”文化系列报道,此前已经连续刊发了三期,引起强烈反响。

    河北省民俗学会会长袁学骏说,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风家教,《颜氏家训》《朱子家训》都是经典的家庭教育教程,对孩子有很强的启蒙作用,再加上长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就能形成优良的家风。自古以来,家训家教家风对创造社会和谐、家庭和睦都是必不可少的,意义非常重大,没有这些就形不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今,现代家庭在优良家风的维护和传承上,没有以前强烈了,所以出了很多问题。十岁到十五岁的孩子最容易走错路,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家风好,孩子们大多能成才。积极宣传优良的家风,对子女很重要,对社会也非常重要。”袁学骏说,“燕赵晚报联合西山一号项目推出的这一系列家文化报道,对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广大家长能够参与讨论,形成一股关心孩子成长,争做五好家庭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