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在互联互通中遇见未来

14.08.2015  11:59
  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医疗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然而,没有标准化的医疗信息仍无法在医院间、地域间流转,这已成为“互联网+医疗”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日前举行的首届海峡医疗信息标准与移动健康研讨会上,两岸专家在医疗信息标准化问题上分享了各自经验和看法。
  医保体系与标准化互为推手
  台湾85.5%的心肌梗死患者能在90分钟内得到救治,美国这一比例为83.1%。
  台湾每年的医疗经费支出占GDP的6.6%,美国是17.9%。
  得益于医疗信息的标准化,台湾当天所有的就诊患者病历摘要会在24小时内传输到“健保署”。
  台湾“医管服务办公室”召集人张珩用上述数据向与会者说明,信息标准化建设,能够实现以低成本的投入构建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体系。
  “建立统一的医保体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医保机构同属卫生部门管理,是台湾地区得以取得上述成绩的重要前提条件。”台湾“卫生福利部”信息处处长许明晖在发言中提出,“目前台湾约有2300万人,有496家医院、两万家诊所;医保体系已将上述机构完全关联起来,这为医疗信息化的深入应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据台湾高雄市立旗津医院院长郭昭宏介绍,台湾自1993年3月起正式实施全民健保,不但缩小了贫富之间的就医差距,也减少了因病致贫的社会问题,因而被评为全球最优质的健康保险制度之一。然而,这样的制度也给台湾医疗体系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医疗给付过于低廉、医疗服务片段化、药品资源浪费、医护人力的短缺以及医院规模大型化等,由此导致了医疗照护费用不断攀高,医疗质量和效率日益低落。
  “全球竞争力大师麦克波特认为,完善的电脑资讯平台,准确追踪、掌握患者病情,并随时了解可能的医疗支出,对院方和患者都会是迈向双赢很重要的第一步。”因此,构建系统质量、互动质量以及结果质量的信息化体系,就台湾而言,其实与“健保合一”的体系是互相促进的。
  标准电子病历被赋予法律效力
  医疗服务资讯的互联互通,首先需要建立标准化的电子病历。
  “现在的大医院每天都有上万人次的门诊量。试想,天天要将1万本病历分别送到各个诊室,之后再归档,这样高的管理成本就会逼着医院管理者寻求改进路径。”许明晖说,“所以,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并不需要下大力气说服医院接受电子病历,首要任务只是对电子病历进行标准化设计,并通过法律法规赋予其法律效力”。
  曾主导统筹并规划台湾各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推展工作的台湾电子病历委员会前主席、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副院长曾志仁认为,标准由谁来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标准由医院自己定,就难以与第二家医院互通。如果不符合世界标准,就会变成世界的孤岛。因此一定要有顶层设计,要与国际接轨。”
  曾志仁介绍,台湾历经5年推动信息标准化,设立了标准组,标准组下设议题标准、流程标准、程序语言标准、电子病历标准、交换标准等多个小组。首先,要推动的是电子病历各项格式标准,统一各医院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内容互通的共同平台以及程式化语言。
  2009年,台湾完成了电子病历的标准化工作,卫生部门提供给医院108个表单成为标准化的依据。医院依据这些表单,开始设计以及重新改造自身电子病历的格式、内容,并符合美国国家标准协会的认定标准。为加强对电子病历的安全管理,台湾“卫生署”推进实施了电子签章,赋予电子病历法律效力,也扫清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法律或政策风险。
  2009年后,台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国际通用的信息化建设技术强制标准,涵盖医疗、护理、医技、物资管理等多个方面。这些标准除了规定各信息系统在运行时的界面格式、打印格式外,还详细规定了后台数据的标准,如字段数、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封装格式、交换平台以及作业基准等,所有医院在设计开发信息系统时必须遵循。这些统一的技术规范,使医院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成为可能。
  “端”比“云”更重要
  “电子病历进行共享,把这些健康信息还给患者,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强制要求。”许明晖说,“将健康资料还给患者,直接益处是增强患者的参与性。而从更迫切的角度来看,在未来老龄化社会中,当传统医疗保障体系难以维系公众健康需求时,就需要公众应用这些健康资料对自己进行照护。”
  据介绍,将健康信息还给患者,催生了两样东西。一是“云端药历”,即患者在任何医疗机构就诊时,都可以在“健保署”网站上查询自己的健康数据以及用药情况;二是“健康存折”,即医疗机构将患者的医疗信息传回“健保署”,患者能通过医保卡等方式,从“健保署”网站下载过去一年的就医资料。
  张珩称,此举避免了重复开药、重复检查、重复医疗,一年可为台湾节省相当于4亿元人民币的医疗费用。
  台湾已经进入了“健康云”时代,在更多台湾专家看来,要让公众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惠,“端”比“云”更重要。
  据台中慈济医院院长简守信介绍,目前台湾已经推出“行动X医疗”服务,也就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搭配移动装置以及App,随时随地为患者提供诊疗、付款、记录、收据等在线服务。其中,X卡以晶片加密方式设计成Micro SD卡,可以连接iPhone及平板电脑使用。
  “患者不仅可以随身携带医疗信息,也可以参与整个医疗过程。”以高血压患者为例,“患者可以每天监测自身的血压值,并将相关数值以及症状输入X卡内。所有的医疗机构都配置X卡相应的端口,患者在就诊时将自己的X卡插入,输入密码,把这些记录提供给医生。看诊后,就医记录也会自动记录在患者手机卡内,并通过手机付款领取电子收据。回家后,手机上会有用药提醒。”简守信说。
  简守信认为,随身携带医疗资料,也可以提高急救效率和自我保健的主动性,实现居家照护等。例如,患者在户外受伤时,可以拍摄伤口情况,将信息传送到要去就诊的医院,医院急诊室则可以在患者入院前做好准备。
  为优化医疗服务打下基础
  曾志仁表示,医疗信息标准化也为医院自身管理、台湾医疗体系发展、推动同质化医疗等奠定了基础。在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信息化让每位医务人员都可以参与医疗品质的提升。
  曾志仁说,该院建立了医疗运行自主分析平台,将医护人员熟悉的EXCEL软件嵌入医院信息管理平台上,每一位医务人员经过培训后,可以从海量的标准化医疗信息里抓取信息,制作个性化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绩效、用药等信息数据表单,并进行即时分析。
  曾志仁以该院信息化系统进行了演示。打开自己的妇产科医生医疗页面,以卵巢癌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系统会自动显示近3年来接受他治疗的卵巢癌患者的手术完成率、感染率、化疗率、生存率等。输入关键词剖宫产,则会显示他最近一年实施的剖宫产率等。“每一位医师的报表都不一样,他可以看到自身的医疗质量,院长也能时时看到这些结果,由此判断谁及格,谁需要进修。”
  “过去,我们由50名信息工程人员服务5000名医疗人员。现在,我们相当于有了5050位信息管理员。当然,信息标准化建设仍由专业的软件工程师负责。”曾志仁直言,全员参与可以共同提升医疗质量。目前,该院已经在糖尿病、心肌梗死等12种疾病方面与国际医疗信息化标准接轨,可以将关键指标与欧洲、美国等医疗机构进行比较。
  张珩表示,信息化甚至改变了台湾地区整个的医疗管理格局。台湾对于医院评审有47项指标,此前医院为应对年审,需要花费大量物力、人力。现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实时抓取相应指标,对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展开持续性监测,并对医院间医疗质量的指标进行比较。各医院将过去应对评审的精力,用于继续提升医疗品质,“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张珩说,通过信息系统,台湾偏远地区的医疗机构、药店等都可以加入,实现了资讯交换,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同质化服务。
  记者手记
  抓住互联网医疗的“痛点”

  “找到用户的痛点”,一直是“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确定自身发展方向的指路牌。基于各种“痛点”,互联网应用已经从门诊挂号,扩展至从诊前咨询至出院康复的全流程,可穿戴设备从头武装到脚,医院信息化服务从医疗拓展到健康管理。创业者乐于创新、标榜个性,IT企业干劲十足、传统医疗机构华丽转身,这些趋势让人欣喜。但是,目前的探索还大多停留在局域网的范畴内,成果很少实现全社会共享,没能让所有用户的痛点都得到缓解,不能不说一种遗憾,也是一种资源闲置和浪费。
  近一段时间,业内外都希望“将医疗数据还给患者”,据此实现健康信息的全行业流转。然而,打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孤岛,让数据产生更大的健康价值,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应该说,在人们对“互联网+医疗”的无数美好憧憬中,信息标准化是必须首先奠下的基石。试想,缺少统一的信息标准,即使患者从一家医院拿着这些数据,也无法让其他医生利用;没有标准化的文件格式,大数据只是无数个数据的集合,无法归类分析,更谈不上应用;没有全国范围内标准化的端口和健康信息档案,可穿戴设备上的监测数据也无法在医患之间、医生之间顺畅流通,健康管理永远只能限于理论。
  诸多产业的发展进程已经证明,基本元件的标准化会成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信息技术的标准化也将是不可改变的趋势。但是,信息标准化或多或少会伤及一些机构的利益,特别是那些走在前列的探索者。从长远来看,这些阵痛是实现更大程度的共赢必须付出的代价。应该看到,实现标准化之后,构信息化的经济成本及沟通成本将大大降低,企业和医疗机将花费在“圈地运动”上的精力和资金,转而投向开发真正让公众获益的健康服务产品,可谓事半功倍;政府可以凭借互联网减少地区间的医疗水平差异,并时时获得一手的全国医疗数据;公众更不必担心因忘带病历本,无法让接诊医生了解此前的病史。
  医疗信息既是个人资源,也是公共资源,信息标准化的开发其实是关乎每个人利益的民生工程。来自于政府的行政命令无疑是推行医疗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尚方宝剑”,但真正要将标准化从“红头文件”变为现实,则需要凝结互联网健康医疗生态圈中的各方达成共识,让标准化成为行业的共同诉求。
  当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健康领域扎根,期待新一阶段的成长时,目光应该放长远些,从医疗行业向“互联网+健康医疗”行业转移,标准化或许既是新的行业“痛点”,也是互联网+医疗成长的新起点。
山东启用复工复学健康通行卡
  日前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获悉,为有序推动复工复学,卫生厅
钟南山:磷酸氯喹还没做对照实验
  2月2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广东支援湖北医疗队与钟南山院士进行了远程会诊。在专门安排的答记者问环节,钟南山表示,临床治疗中发现,新冠肺炎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阿比多尔、克力芝平均6天~7天后,核酸检测转阴;使用抗病毒药物磷酸氯喹的平均转阴时间为4.卫生厅
首批疫苗将在美进行临床试验
  美国生物技术企业莫德纳公司2月24日宣布,卫生厅
世卫组织认为:中国疫情顶峰已过尚未构成全球性大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2月24日表示,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