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书义:只要我能动 就绝不会让南岩乱弹失传

05.02.2017  05:35

我们常说不出正月都是年,而这期间也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的舞台,这些非遗项目可都是咱民俗文化精髓的传承。这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非遗能够流传至今,离不开传承人用他们的执着坚守和辛勤汗水的呵护。今天,我们就带您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岩)乱弹的传承人——耿书义。

这位在台上威风凛凛、唱腔豪迈的表演者就是耿书义,高邑南岩乱弹的第四代传人,今年已经78岁高龄。他从13岁开始跟着师傅学习乱弹,65年来勤学苦练不辍,吊嗓、扮相、台步等基本功未曾有丝毫含糊。

耿书义原来是唱武生的,他每天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着的时候唱两句,既锻炼了身体,也娱乐了自己。

乱弹作为流传在冀中、南一带的传统地方剧种,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跟京剧、黄梅戏等大家熟知的戏曲形式相似,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

但在细节上,乱弹跟京剧等剧种也有不少差异。

说起乱弹鼎盛时期的盛况,耿书义言语间难掩兴奋之情。他说,那时候每个县里都有专业的乱弹剧团,而且每个团都是拥有四五十人的大团,规模那是相当的壮观。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艺娱乐形式的多样化,曾经繁盛的乱弹艺术也开始日渐衰微,唱的人少了,知道的人也逐年减少。看到这个情况,乱弹传承人着急,西南岩村的村民的也感受到了压力,在村支书宋曾强的号召下,很多爱好乱弹的村民们聚集了起来。

在宋曾强的努力下,西南岩村乱弹剧团成立了。剧团成立了,问题却接踵而来。

面对这些问题,以耿书义为首的乱弹艺术家们义务教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承这门艺术。以此同时,为了抢救者们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剧团的成员们也加紧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步伐。

宋团长告诉我们,乱弹要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后继乏人,缺少新鲜的血液注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南岩乱弹剧团的成员们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就在他们愁眉不展的时候,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为他们送来了一缕希望的春风。

政府的大力支持,让乱弹保护者们信心倍增,虽然未来的道路依然还很艰难,但他们都愿意为了这份传承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