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氏浅谈:上古姓氏皆从“女”字旁

07.06.2014  17:23

    晚清民国时期出版的《绘图百家姓》书影(局部)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氏族都会有一个本氏族的专用名称,而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姓氏。中国上古的姓氏有姬、姜、姒、妫、姚、好等,皆从“”字旁,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按照现今的观念,姓、氏已经是同一个意思,但在先秦时期,姓、氏却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的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两者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古人有所谓“三代之上,姓氏有别”之说,就是由此得出的结论。

    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由于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只能出自想象的祖先——往往是半人半神的人物;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晚近,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

    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炎武《日知录·原姓》篇所云“考之于《传》(指《左传》——笔者按),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即是据此而发的议论。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了了,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此后更是以讹传讹了。

    先秦时代的人既有姓又有氏。比如周公,姓“”,氏“”;再如孔子,姓“”,氏“”。女子亦然,著名的苏妲己,姓“”,氏“”;周幽王为博其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姓“”,氏“”。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上古的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

    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就都是“姓+名”的称谓形式。

    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同血缘,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孔子便出自这一支);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几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