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太行山白洋淀 河北抗战地图里的传奇故事

03.09.2015  08:48

河北广播网9月3日消息 今天,天安门广场以一场盛大阅兵,来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上,河北是除东北三省以外,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摧残时间最长的地区。在这块不屈的土地上,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曲曲抗战壮歌回荡在燕赵大地上: 

1933年,东起山海关,西至张家口,在长达1000多华里的长城沿线,爆发了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长城抗战”,这是“七七”事变前中国军队最大规模的抗日战役,也是正面战场在河北境内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占领东北后,日本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华北广大地区。1933年1月1日,日军开始向山海关进攻,随后在1000多里的长城沿线,又从喜峰口、冷口等100多个关口发起攻击。

这首《大刀进行曲》原是为1933年长城抗战中表现英勇的二十九军大刀队创作的。

1933年3月12日凌晨,驻守喜峰口的29军109旅在旅长赵登禹的率领下,趁着夜色向日军炮兵阵地发动进攻,砍杀日军炮兵司令官以下3000余人,29军大刀队名扬天下。当年的日本《朝日新闻》也哀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之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遭受了60年来未有之侮辱。

赵登禹将军长女赵学芬:我父亲曾经在喜峰口的时候,用两口大刀片砍敌人,砍得都卷刃了,日本为了防止呢,后来戴上了铁围脖,有的时候一砍冒出火星,最后29军士兵勇猛极了,他从头上往下劈,照样把他劈死。

4月11日,因冷口失守,29军在喜峰口腹背受敌,被迫撤退。长城抗战虽然失利,但也阻止并延缓了日本军事侵略华北的进程。

地处河北西部的太行山,纵贯南北,峭壁如林,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开展敌后战争的天然战场。就是在太行山,哺育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和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其中晋察冀根据地,长年牵制和抗击了1/3到半数左右的华北日军。

1940年,以河北为主战场的百团大战在太行山区全面打响。这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发起的规模最大、参战兵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战果最辉煌的一次全面进攻性战役。

1940年8月20日晚,日寇在华北所有的重要交通线同时遭到猛烈袭击。在纵横数千里的敌后战线上,到处是枪炮的轰鸣声。

曾经参加过百团大战的甄济培老人回忆,“参加这个战斗的有多少呢,100多个团,最后,彭德怀讲的,就叫百团大战。“

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副调研员王晓平:之前是22团,后来发展到105个团。八路军的三大主力,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刘伯承、邓小平的129师,贺龙的120师都参加了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3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镌刻在太行山上的抗战传奇还有许多:黄土岭战斗、陈庄歼灭战、响堂铺伏击战.....让人至今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坦荡辽阔的大平原,平沙无垠、树木扶疏,无处可藏身,无险可拒敌。但河北平原地区的军民却汇集了万千民众的智慧,把一望无际的平原变成无法攻克的要塞,书写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保定冉庄,地道战让敌人闻风丧胆,他们“宁饶黑风口,不从冉庄走”,那时候,冉庄人家家户户挖地道,将单口洞,变成双口洞,形成了家家相通、进能退、攻能守、能防能藏的地道网。【7出地道战电影片段】从屋内到房顶,从地上到地下,任我自由来往,灵活主动,敌人寸步难行,到处挨打,来一个打一个,来十个打五双,打的他魂飞魄散,打得他胆战心惊。

从1937年开始,在广袤的河北大地上,平原有地雷战、山地地道战,水上有雁翎队,无论在山地、在平原在水上,都形成了浩浩荡荡的人民抗战大军。

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研一处副处长王林芳:河北人民独创的战斗形式,牵制和打击了日本军,还有配合了八路军的外线作战,使日本侵略者完全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同时对于提高人民抗战的信心,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