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新变化·新风采系列报道之一:新岗位 新起点

12.06.2015  10:17

新发展·新变化·新风采系列报道之一

新岗位  新起点

2015年4月27日,开滦集团财务公司开出了第一张电子承兑汇票。提起这件事,财务公司客户服务部员工温大伟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荣幸”。“电子承兑汇票是财务公司今年力推的重要业务,既拓宽了集团融资渠道,又避免了纸质票据带来的周转风险。我作为财务公司的新员工,能够参与这样一项重要业务,感到非常荣幸。” 温大伟说。

从基层单位财务科到财务公司客户服务部,温大伟工作岗位的变化,正是集团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人才流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集团公司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新岗位应运而生。充实到这些新岗位的员工,来自集团公司的各个产业。

更好地为集团公司发展服务

4月末的一天,记者在财务公司见到了温大伟。2005年,大学毕业的温大伟来到蔚州公司郑沟湾矿财务科工作,主要负责成本核算工作,很少涉及对外业务。他把在大学学到的财会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快就成为部门的业务骨干,几年后便担任了财务科科长。

2011年,温大伟离开郑沟湾矿,到蔚州公司财务部工作。虽然干的还是老本行,但一些工作内容的变化让温大伟意识到自己需要“充电”。“单纯的财会知识不够用了,因为工作内容更丰富了,包括债券发行、融资租赁、银行贷款等等,都是我以前不熟悉的。”温大伟边工作边学习,利用业余时间读了一些金融学、管理学方面的专业书籍。

然而,温大伟不曾想到,几年后,他的职业生涯将发生又一次转折。2015年3月的一天,单位领导通知温大伟,发展壮大中的财务公司需要引进人才,精通业务、工作努力的他将被调到那里工作。“想到可以直接为集团公司金融产业发展添砖加瓦,我觉得特别荣幸。”温大伟带着坚定和喜悦的神情说。

但在具体工作中,温大伟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一到财务公司,他就投入开通电子承兑汇票业务的准备工作中。如何审核成员单位提供的合同发票、如何规范审批流程、如何控制业务风险,都是他遇到的难题。经过与金融机构积极沟通、部门内部研究讨论,在老员工的耐心帮助下,温大伟顺利完成了自己分管的工作。“我意识到自己站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必须看得更远,考虑得更周全,要从整个集团公司的角度分析问题。”温大伟说。

单位年轻人多,特别有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落后。”温大伟说,他报考了今年的高级会计师考试和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以便在新岗位上更好地为集团公司金融产业发展作贡献。

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除金融产业外,集团公司还把触角延伸到电子信息产业。一些专业人才离开原岗位,加入数字化矿山建设者的队伍,孙博华便是其中的一员。

2014年6月,孙博华离开赵各庄矿业公司,来到中滦科技公司。如今,31岁的他是技术中心系统集成部的一名软件研发设计工程师。

在新的岗位上,我觉得自己站的高度和以前不一样了,”孙博华说,“对自己也有了和以往不同的认识。”担任赵各庄矿业公司计算机中心软件研发组组长时,孙博华负责电脑软件和系统研发工作,这些软件和系统主要用于规范矿山各项工作的流程。

来到中滦科技公司后,孙博华加入了软件研发团队,身份的转变使他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他是单位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大拿”,独立完成多款软件、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工作。现在,他发现以往积累的经验似乎不那么可靠了。

有时候,我拿出一套自己比较满意的设计方案,团队的其他成员立刻提出反对意见,并指出我设计中的缺陷。”孙博华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几次之后,他感到自信心受到了小小的打击,并很快意识到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在新的岗位上,工作更加正规,管控更严,也更科学。每一款软件的研发都要进行市场调研,对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许多步骤都要以文档形式记录下来。在研发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大家总要开会讨论,制定最佳解决方案。“这就避免了很多失误,设计的软件和系统更完善,更好用。如果在投入使用之后才发现有问题,修正起来就非常麻烦,不仅浪费大量时间,更会影响工作效率。”孙博华说。

2014年,孙博华获得了小小的丰收。他参与设计、研发的林西矿业公司矿用仪表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他参与的“矿山物联网矿级应用平台”项目,通过河北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服务组织的技术鉴定,该系统获得了软件著作权。目前,孙博华所在团队正在研发井下音视频调度系统和井下人车物精确定位系统。

挑战自我  发挥潜能

金融、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蓬勃发展之时,集团公司文化产业更是方兴未艾。作为集团公司文化产业的发展基地,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为一批年轻人提供了发展空间。

5月5日,记者走进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推开开滦博物馆的门,一位身穿黑色套装的年轻女子走上前来微笑着说:“你好,我是开滦博物馆的讲解员刘昕,很高兴接受你的采访。

刘昕今年33岁,身材挺拔,口齿清晰,声音格外动听。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来到开滦博物馆之前,她是铁拓公司的一名天车工。

2008年9月的一天,已经当了一年天车工的刘昕得到了自己将被调到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工作的消息。那时的她对未来的工作完全没有概念。10月8日,她来到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报到时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开滦博物馆宣传讲解室的一名讲解员。“我从来没干过这样的工作,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心情挺复杂,既高兴又有点儿紧张。”刘昕说。

在讲解员队伍中,很多人和刘昕有着相似的经历,来自集团公司的三级单位。大家面临的第一次考验就是十几天后的开滦博物馆预展。当时的宣传讲解室主任张玉芬把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和开滦博物馆不同展区的讲解词分发给大家,要求大家在十几天之内熟练地背下来。

预展当天,刘昕早早就穿好了讲解员的制服——一身蓝色套裙,腰间挂着扩音器,头戴耳麦。“我照照镜子,觉得自己挺神气,以前做梦都没想过我会做这样的工作。”说到这儿,刘昕笑了,“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挑战,也是对自我潜能的开发。”预展开始,刘昕把前来参观的领导和来宾等一行几十人迎进公园,并笑容可掬地说:“欢迎各位来宾参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当好讲解员并不容易。刘昕花了很长时间才背完长达几万字的讲解词。“讲解词有一本书那么厚,涉及不少开滦的文史知识,”刘昕说,“我边背边学,对开滦了解得越深,就越为自己是开滦人而自豪。”几个月后,刘昕开始为参观者进行全程讲解,从主碑到开滦博物馆的各个展室,再到井下探秘游景区,每一处展区、每一件展品她都了如指掌。

讲解词不定期更新内容,讲解员需要及时掌握,强化记忆。刘昕和同事在熟练背诵讲解词的同时,经常阅读单位发放的文史类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部门每周组织大家学英语,每位讲解员都要掌握英文讲解内容。每天早上,他们都要练习基本功,从形体训练到口部操,都做得格外认真。

刘昕的案头放着一本《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展览讲解员》。她说,博物馆的每名讲解员都通过了职业技能考试,自己已经是一名中级展览讲解员。为在岗位上取得更大成绩,她依然在刻苦学习。

(新闻中心)